世界正在面臨新世紀以來最為艱難的挑戰,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下行壓力。包括中國在內,全球經濟正在遭遇強大的寒流。從大宗商品的價格,到PPI的走勢,各種數據都在表明我們遇到的困難十分嚴峻。
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我們正經歷著復雜而痛苦的調整周期。但是,電子商務、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和經濟新增長點表現搶眼,孕育無限生機和希望。即便是傳統制造業,也不是一片灰暗。
貴州茅臺是典型的傳統制造業,同時又身處競爭最為充分的快消品領域.面對國際國內同行、資本的壓力,2015年,貴州茅臺集團實現銷售收入(含稅)419.12億元,同比增長2.96%;實現利潤總額227.22億元,同比增長1.78%。上交稅金152億元,上交利稅約占貴州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11%。貴州茅臺酒股份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占中國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27%和45%,貴州茅臺酒在中國國內高端白酒市場占有率超過了50%。在全球范圍看,貴州茅臺的盈利能力,已經超過國際酒業巨頭保樂力加,貴州茅臺酒更成為全球單品銷售收入最高的酒類產品。貴州茅臺品牌價值達2729億元,公司資產總額也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貴州茅臺走向市場的起步,比起中國白酒業很多知名品牌都晚。1974年,我剛剛加入貴州茅臺酒廠,成為一名普通釀酒工人。那一年,茅臺酒廠的產量只有600多噸,銷售只有250噸,不僅沒有利潤,還虧損近18萬元。相對于當時幾十元的月工資,可謂是巨虧。那時的茅臺酒廠,不要說在全球來比,即便在中國內地來看,也根本上不了重要企業的統計名單。
但是,自1997年正式步入市場化后到今天,貴州茅臺無論是主導產品的銷售量,還是利稅總額、利潤、稅金、人均創利稅、人均上交稅金、股票總市值、品牌價值等等,均高居中國白酒行業榜首,保持了白酒行業排頭兵的地位,成為了“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
發生在貴州茅臺身上的驚人變化,是中國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我們一方面得益于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會,以及由此培育壯大的民間消費土壤,另一方面受益于產業與商業融合、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創新動力。我們從小作坊起家,經過了國有化、工業化的改造,再走向市場中發展成長。
回顧和總結貴州茅臺的成長,有幾個理念和觀點可以分享。
一是堅守工藝,確保質量。茅臺酒從年產量幾百噸到如今的4萬噸,產能增長了百倍。但是,有一個核心我們一直在堅持:那就是“崇本守道,堅守工藝,貯足陳釀,不賣新酒”。茅臺酒從釀制到出廠,至少需要五年時間。即便在市場最緊俏時,我們也一直遵行“不到時間、決不出廠”的生產原則。茅臺酒的每個制作環節,不僅是對“術”的追求,更是對“道”的堅守。譬如生產過程秉承工藝季節性,“端午踩曲,重陽投料”,其后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輪回。在茅臺,任何時候,產量服從質量,成本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利潤服從質量。
二是傳承文化,鑄就品牌。中國白酒的本質是文化。白酒不是普通飲品,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多年前,當中國白酒業還在爭論營銷之術時,筆者即提出了“文化酒”的概念,并預言貴州茅臺即將迎來文化酒的春天。十多年過去,我們的觀點在海內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掀起了從銷售到營銷、從賣酒到“賣”文化的轉型,以茅臺為代表的中國白酒不斷走向世界,與全球對中國文化接受度越來越密不可分。
三是全員學習,創新驅動。作為中國傳統產業的一員,我們一直把學習視為企業的動力之本,不斷推動企業的變革和進步。過去一個多世紀,全球經濟發展,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世界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為人類生活提供優質的產品或服務,更為人類的產業和商業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可供借鑒的治理模式與企業價值觀。貴州茅臺的成長,就受益于我們對先進的治理模式的不斷學習,并融會貫通,把企業打造為適應今天競爭環境的現代組織。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不僅要靠“世界上最好的蒸餾酒”來說好茅臺故事,更要以具有活力的創新模式來加快變革,讓傳統產業在互聯網時代,贏得更多的機會與時間。
這個時代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在黨和政府推動的“一帶一路”、國企改革、供給側改革,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背景下,我們看到了經濟向好的強烈趨勢。中國傳統的制造業,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面臨著調整與改革的巨大壓力和推力,我們必須沖出一條新路,甚至殺出一條血路,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面對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的經濟環境,我們在準確定位的同時,唯有堅持,以堅韌不拔之志,來迎接金色陽光的到來。
作為全球化企業的貴州茅臺,我們將以創新為魂,協調為要,綠色為重,發展為先,共享為基,打造千億級酒業控股集團,代表中國實體經濟,在全球市場上發出更加響亮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