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糖酒會本就是觀測“風口”的最佳時機,特別是近年來,諸如青春小酒、預調酒等產品,都曾在糖酒會上獨領風騷,但實際上的后期發展卻差強人意。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對“風口”的判斷有誤,還是“風口”的風力不夠強勁,抑或我們沒有看清“風口”的價值全貌,本身還未做好借“風勢”起飛的準備?
還是以進口啤酒為例,站在酒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不應僅僅把它當作一個品類或是一項業務看待,而是要有更多思考,將進口啤酒作為廠商企業轉型升級的一種動力,去探尋新的經營模式和商業理念。
有一個關于啤酒和尿不濕的經典營銷故事。
美國的沃爾瑪超市通過對銷售數據的動態跟蹤,發現啤酒和尿不濕的銷量在周末都會明顯增長,而且二者的增長比例總是同步的。他們立即派專門人員在賣場里進行全天候觀測,發現啤酒和尿不濕多為25至35周歲的青年男性所采購。因為這部分人群的孩子還在哺乳期,每到周末他們都要去超市購買尿不濕,而周末又是美國各種體育比賽的高峰期,多數男性還會順便買啤酒回家,邊看比賽邊喝啤酒。
根據這種現象,沃爾瑪調整了商品的陳列,把賣場內原來相隔很遠的酒水飲料區和婦嬰用品區挪到了一起,把啤酒與尿不濕擺放在一起,甚至用啤酒和尿不濕互相做促銷。全年下來,這兩類商品的營業額增加了幾百萬美元。
像這種對消費者行為的高度關注,包括對銷售數據的精細研究,正是我們的廠商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啤酒作為一種全球性飲品,它的市場競爭化程度非常高,針對啤酒的營銷模式可以說代表著快消品領域的最高水平。
當進口啤酒進入中國市場,我們既要關注這種品類本身,也要吸收它的先進理念,加強對消費者和大數據的研究,提高精細化管理的水平,這同樣是酒類廠商未來發展的“風口”。
具體來說,進口啤酒由于品質的獨特性和市場稀缺性,利潤率相對較高,其消費群體以中高端客戶為主,更加追求文化品位的享受。這就要求運營廠商的自我提高,加強服務能力,以服務產生價值。
另外,進口啤酒的差異化程度較大,能夠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口味的喜好,而對于廣大廠商來說,則意味著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扎實做好品牌,持續開展進口啤酒消費文化的普及傳播,以專業產生價值。
其實,類似的情況曾發生在進口葡萄酒領域。幾年前,進口葡萄酒呈現“井噴式”,很快,大量經銷商隨之而來,但最后能夠做強做大的,往往是那些以產品提升企業文化,以業務帶動企業轉型的商家,反觀那些以傳統粗放形式經營的商家,在近幾年的行業調整中已基本被淘汰。
所以說,我們今天對進口啤酒的關注,要全面判斷它的價值所在,除了去了解它的品質好、口感好,還要研究進口啤酒品牌的運營方式,以及這種新品類在盈利模式、渠道管理上的先進經驗。如果把這些問題都搞清楚,就好比兩個“風口”疊加到一起,助推廠商發展的“風力”就會更加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