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2015年全國2689家規模以上的釀酒企業可發現,其中虧損企業299家,虧損面為11.12%,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54.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80%。
中國酒業協會的報告也顯示,中國各個酒種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甚至虧損面和虧損額都在增長,規模以上的企業虧損額增長18.80%。白酒行業虧損企業102家,啤酒行業虧損企業139家,葡萄酒虧損企業29家,黃酒行業虧損企業2家,酒精行業虧損企業19家,其他酒行業虧損8家。除了個別酒種虧損面減小,大部分酒種的虧損都有擴大的趨勢。
我們還必須看到,由于中國酒業協會報告只統計規模以上的企業,更多沒有被統計進去的小企業,正面臨著更大程度上的虧損。由此也可想象,行業真正的虧損面會更大。
長期以來,行業似乎有一種“為尊者諱”的想法。因為身處這個行業的原因,大家一貫樂于談成績,恥于談“虧損”,甚至故意回避談虧損。而今年酒協的報告則直接點出企業虧損數據,也為行業開了個好頭。任何產業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虧損是客觀必然,也是合理存在。它不因我們不正視就不存在,也不因為我們回避而消失。
虧損面和虧損額的增長,說明整個行業競爭激烈,產業格局正在加快優勝劣汰,企業集中度提升速度快,“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態勢很明顯。同時也間接證明了深度調整下的行業,其實充滿了競爭的活力。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總理李克強就數次提出“清理僵尸企業”。一時之間,“僵尸企業”遭到各大媒體的報道和起底,經濟學家更將之視為政府引導的政策。對那些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僵尸企業”討論,終于正式走上了臺面。
僵尸企業的出現有多種因素,行業周期導致、盲目擴張、布局不合理、政策性虧損、技術跟不上市場形勢、企業內部管理等,但它們也深具共性:搶奪健康資源,吞噬產業資源,危及行業發展等。
然而,鑒于上市原因、臉面問題、貸款回收、人員安置、資產處置等各種原因,本應及時清理的僵尸企業卻“僵而不死”,有的企業甚至在賬面虧損嚴重和資不抵債下,仍能依賴補貼勉強不死。最新的報道稱,有百家僵尸企業三年累虧1400億,期間獲307億補貼續命。
此番政府引導下清理“僵尸企業”,也正暗合國家當前提倡的“供給側改革”,對運營不合理的企業及時扭轉,是改革的手段,也是恢復經濟生氣的辦法。
從釀酒行業來看,進入行業調整期以來,面臨大幅虧損、出現資不抵債的企業也不算少,由于各種原因它們處在免于倒閉、正在倒閉的邊緣。不過,未來隨著行業中企業“強分化”趨勢的加大,這些陷入困境的“僵尸”企業,必將面臨行政和市場的雙重強制淘汰。
在行業繼續深度調整邏輯下,僵尸企業面臨強制淘汰,也是大概率事件。從這一角度看,未來的行業內還將發生諸多并購重組事件,“僵尸企業”被行業強制淘汰,將大幅度集中優質資產,讓企業重新上路,增強行業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