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來,白酒行業開始了受到嚴峻的考驗,大部分白酒企業營銷受阻,進入了緩慢的調整期。習酒公司經過三年的深化改革,調整轉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15年,公司實現銷售額超過20億元,同比增長20%。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習酒力爭每年保持增長20%以上。
作為一名老習酒人,筆者在習酒工作了31年,見證了習酒歷史發展的很多重要時刻。據筆者經歷和了解到的,習酒建廠60年以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而這三個發展階段也基本上是大部分歷史悠久的白酒企業所經歷的。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到1979年的改革開放時期,該階段是起步創建階段,這個階段雖然很長,但是當時總的來講處于短缺經濟階段,就是一個只要有生產就有銷售的境況,這是一個生產導向型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1980年到1992年,也是生產主導型的階段。企業所做的就是加快生產,擴大生產規模。但到了1992以后,慢慢地全國白酒業的產銷就平衡了,也有產大于銷的趨勢。故將1992年這個階段叫作銷售導向型的階段,全國所有的白酒企業都去做銷售,不少地方爭相辦酒廠。
而到了2012年、2013年以后,進入了白酒業的消費導向型階段,這源于用戶思維的轉變。2012年,白酒行業進入拐點,政府出了“反腐”等八項規定,產銷嚴重不平衡,庫存太大了。很多白酒企業出現了銷售腰斬的現象。白酒行業跟其他行業一樣,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
2012年習酒完成企業股改,準備上市,但卻遇上了政府限制“三公”消費,上市之路戛然而止。這段時間先倒下去白酒企業,都是資金鏈斷裂的,所以我們要保持資金的充裕。
企業要堅持消費者為王,以前找個地方開招商會、訂貨會,把產品壓在團購客戶手里面,現在這條路行不通了。作為一家區域性的白酒品牌,從2010年以后,習酒就逐漸往省外走。消費者為王,增加消費者的體驗,讓消費者接受這個產品,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回頭來看,這些年來白酒行業倒閉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批:第一批是資金鏈斷裂的企業,第二批是沒有品牌的是幫人家搞生產,搞代工的企業,第三批是品質差、質量低的企業。
目前,習酒的營銷網絡在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現在我們公司有1000多家經銷商,其中在省外分布了一半,有500多家,在每個省都有,大多數的地級市都有代理商,有的建設得好一點的地方,縣級的代理商也建立了。我們的產品基本上也都鋪下去了,在全國多數地方都能看見。從2015年的情況看,省外的銷售收入大約占了我們公司整個銷售收入的35%,貴州省內占65%。2015年,河南省、廣東省的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
我們下一步工作還是要繼續加大省外市場的建設力度,策略就是以貴州為根,貴州作為一個基本的保障性市場,把省外市場作為一個突破點,激發潛力比較大的市場開發。貴州是我們的根據地,但貴州市場空間有限。2016年,我們也確定了河南、廣東、山東作為重點突破的省份。
建廠60多年來,習酒一直保持傳統工藝進行生產,包括酒的儲存也是最傳統的陶壇儲存,這能保持一直以來口味差別不大。習酒產品品質有保障能傳承,還在于我們的人才儲備體系,是老中青結合的隊伍。其實,在釀酒、發酵、制曲、酒庫庫存、勾兌環節等,都是有老中青三代人在里面,內部都是師傅帶徒弟的關系,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梯隊。這種傳承在習酒內部是非常穩定的,這也保證了習酒將來的技術團隊的穩定性。
對于整個白酒行業,今后會越來越集中,當然,也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只剩七八家企業。因為白酒有地域性特點,四川酒有四川的烙印,江蘇酒有江蘇的風味,因此不可能只剩七八家,但全國幾十家酒企應該足夠。白酒業現在這種集中化趨勢已十分明顯,白酒行業的兼并重組未來還會有。目前,習酒沒有大的并購計劃,但也不排除并購其他醬香型酒廠的可能,畢竟我們的目標是未來成為中國醬香第二名,并力爭十三五末實現翻一番,進入中國白酒前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