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窖二曲事件再次暴露了白酒行業的“痛點”:與公眾之間的隔閡與距離,以及消費者對白酒本質的陌生。經過一次次的市場風波洗禮,消費者知道了勾兌酒、年份酒、液態酒等專業術語,然而,消費者教育豈能總靠這些“風波”?如果任由類似情況持續下去,“痛點”終將成為中國白酒的“淚點”。
在網絡上,有人總結了不合格食品給國人普及過的“化學知識”。比如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從粉絲中認識了碳酸氫銨,從咸鴨蛋中認識了蘇丹紅,從牛奶中認識了三聚氰胺,從海帶中認識了孔雀石綠,從火鍋中認識了福爾馬林,從火腿腸中認識了瘦肉精。
顯然,消費者不會因為“化學知識”的增長而欣喜,這種糟糕體驗只會摧毀人們的消費信心。
至少,還值得我們欣慰的一點是,白酒行業所遇到的大部分問題,是由于酒企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并非產品質量上出現了“硬傷”,這使我們在重建酒業與消費者之間關系的時候不至于太被動。
正如瀘州老窖二曲所遇到的情況,無論從產品質量、品名標示,其都符合相關規定,并且順利通過了各項檢驗認證,之所以引發爭議,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企業認識與消費者認識之間出現了一些偏差,這更像是一場誤會,而并非矛盾。盡管如此,酒類廠商還是要主動承擔責任,深刻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消費者誤解產生的根源,歸根結底,還是由于酒業自身的工作沒有做到位,才會給消費者造成了困擾。
隨著酒業調整不斷深入,消費者主權時代已經到來,這在酒業的營銷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酒業營銷更加關注消費者體驗,強調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流互動,而酒文化創新則越來越突出人性化、個性化的要素,尋求與消費者達成強烈的心理共鳴。
遺憾的是,盡管營銷和文化在不斷貼近消費者,但酒業仍未向公眾充分敞開自我。對于袒露行業的“內幕”和“真相”仍然顧慮重重,也許是源于內心深處的一種潛意識,擔心真相和事實會引發爭議,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于是,話不必說透,理不必說盡,酒行業就在這種“難得糊涂”的心態中徘徊不前,于是,我們的“痛點”被頻頻戳中。
一段時間來,勾兌工藝頻繁引發白酒市場的信任危機,年份酒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淪陷,甚至酒業資本收購屢遭“內幕”質疑。追溯這些事件的本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含糊態度和行為,導致公眾對真相不明,做出與酒業初衷相悖的判斷和解讀。當這種距離感、神秘感疊加到一定程度,將對酒行業的社會基礎產生嚴重動搖,那將不再是一時的陣痛,更會成為中國白酒這個民族優秀傳統的悲傷“淚點”。
希望瀘州老窖二曲事件成為一個“機會”,讓白酒行業更加走近公眾,向消費者展示中國白酒的真實內涵,我們相信,真相永遠不會成為“痛點”,而是通往酒業和諧未來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