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消息為當下泛濫成災的“進口啤酒風口論”,著實澆了一盆冷水。
今年全國春季糖酒會期間,進口啤酒話題成了熱門,多場進口啤酒論壇人氣火爆,不少機構稱進口啤酒將是行業下一個“風口”,很多行業人士也大力鼓吹進口啤酒的成長性,并得到了“一邊倒”的歡呼與贊揚。
進口啤酒近4年累計增長738.6%,2015年進口量達53.8萬千升,同比上升59.2%,如此形勢確實牽動很多人的神經。但這種“一邊倒”的“進口啤酒風口論”觀點卻顯牽強,我們對之要保持審慎的態度。
任何呈現出“一邊倒”的觀點,其實都是一種“二元對立”的價值觀。這種觀點足以刺激話題,但卻失之于客觀、理性和公允。它的產生,多是利益既得者的搖旗吶喊,以此謀求更大利益,當然,也有知之甚少者的推崇和誤讀。
以很多經銷商趨之若鶩的進口啤酒來看,它的連續增長,有消費者對中高端啤酒消費需求的凸顯,有高消費城市嘗鮮消費人群的推動,也有中國人“進口啤酒代表品質”的錯覺誤導。但是,要就此說,進口啤酒展現出了明顯的市場趨勢,則應該認真商榷一下。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小插曲,而不是大趨勢。
我們認真觀察進口啤酒的增長現象可發現,進口啤酒量增較快的背后是高庫存的隱憂,很多供應商積壓了進口啤酒庫存,但并未在市場上順利流通,有些經銷商實際上在低價虧本賣進口啤酒,以防止保質期到期。
對于啤酒這種快消品而言,生產環節成本占比最大,因此,立足于國內的本土啤酒更具優勢,這一特點已經決定進口啤酒市場競爭,難以與國產啤酒相比,其成長何言壯大?
再者,我們認為“進口啤酒論”該倒下的原因還在于,有些人總是告訴風口是什么,但卻從不告訴我們如何操作“風口”或者規避風險。
當前,進口啤酒在國內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消費者培育、文化打造、品牌運營、渠道選擇、管理創新都處在摸索階段,如此“風口”讓專業度低的經銷商去把握,不啻于給其造成一個業績的陷阱。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無論是馬云的“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還是雷軍的“臺風來了,豬都能飛上天”等,作為最流行的語句,都鼓舞了無數商業人士的奮斗精神。特別是對于近在咫尺的“機遇”渴望,讓人對“風口”充滿了向往。我們往往會被他們當初充滿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激蕩得心潮澎湃。
然而,真正商業之操作,不是如此稚嫩而投機,商業探索固然需要冒險精神,但更多地依靠腳踏實地的理性思維和開創能力,甚至是一些好運氣。
讓我們少談一些風口,多談一些務實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