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葡萄酒行業進行了一場“國際化”與“中國風”的大討論。提振國際化,彰顯中國風,這是當前國產葡萄酒企業最關心的話題,也有著重要的現實考量。
酒企之所以關注這樣的議題,是因為進口酒在中國市場上的兇猛增長,已經到了我們必須直視的時候。2015年,中國葡萄酒商品進出口總額達23.91億美元,其中進口額19.78億美元,出口額僅為4.13億美元,葡萄酒進出口貿易“逆差”愈發擴大。
進口酒強沖擊之下,一貫強勢的國產酒則表現遲鈍,應對乏力。他們突然發現,實行“價格戰”好像已經不行了,低價固然是市場競爭中的利器,但難以持久。再者,近幾年,原瓶進口酒價格直降,性價比突出,已讓國產酒降無可降。
倚重傳統的營銷優勢也不夠用了。首先這是一把雙刃劍,它是可以快速覆蓋市場和實現銷量,但也意味著企業必須持續付出大量的資源維護,長此以往,利潤堪憂。更何況,有些國產酒的渠道優勢是通過利益或關系構建的,在當前加劇的市場化競爭中已成瓶頸。
競爭如此白熱,不得不倒逼我們從產業本身找辦法。
葡萄酒是個性化產品,因風土不同造就不同特質。在個性化打造上,近年來,國產葡萄酒已有很大進步,葡萄酒企業通過把握我國特有的氣候、土壤、市場、消費等產業優勢,已在各個產區釀造出了具備產區特征、獨特風味的葡萄酒。
但我們發現,外界對這些產區差異化、特色化產品的了解仍然很少,談起來總是泛泛之論。究其原因,是很多產區、企業仍無視本身出現的非常明顯的特色產品,一味追捧國外產區宣揚的價值,甚至還在大談“處于波爾多產區同一緯度”、“與勃艮第最相似的產區”等,又會讓多少人對之產生了解興趣?
這是國產葡萄酒長期存在的一個弊?。涸谧约旱漠a區中講述著國外產區的故事和文化。這一“投機取巧”的做法,不但傳播不出中國真正的葡萄酒文化,也不會對國際化之旅形成助力。
事實上,無論人或產品,保持自己的本土風格才是走向世界的途徑。在諾貝爾文學獎上悲情的“千年陪跑”村上春樹就是一個反例,自2012年以來,中國作家莫言等人先后將村上春樹擠下,讓這一炙手可熱、“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人”倍感失落。
無論是莫言,還是其后獲獎的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等,都是書寫故土和所在城市文化的文學大師,特別是莫言,善于“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作品忠實于民族性,熱衷對國家心靈展開深入而細膩的探索,歷史感強烈,中國色彩濃厚。外國人說,在莫言書中能看到中國人是什么樣子。
而村上則是東西方文化的混血兒,他橫跨中西,作品中有太多的西方文化混雜在其中,讓他的作品失去了獨有的、典型的國家符號,他講述故事具有普世價值,但缺乏民族獨特性。這雖然是他的優勢,但也成為他不能摘取最高桂冠的最大阻礙。
就葡萄酒行業而言,未來,中國產區還應該立足自身的歷史、人文、技術和市場等,推行中國葡萄酒文化本土化,不要再在中國產區中講別人的文化,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唯有彰顯中國風,才能實現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