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名字叫“Four Loko(四洛克)”的酒精飲料最近在國內網絡上走紅,它因酒力強勁,人飲用后容易神志不清及酒精中毒,甚至一罐斷片兒,又被稱為“斷片兒酒”或者“失身酒”。有很多網絡紅人選擇“以身試酒”,在網絡上直播喝酒過程,果然整罐喝下后,出現強烈醉酒現象。另有大眾媒體報道,南京4名少女在KTV喝下“失身酒”后,神志不清,險些被盜賊搶劫。
據悉,四洛克分為14度和12度兩種酒精飲料,每罐695毫升,其產品主要成份為酒精、咖啡因、瓜拿納和牛磺酸,值得注意的是,后兩者屬于興奮劑,與酒精混在一起,極容易引起人體大腦和精神方面的刺激。網傳一罐“失身酒”的威力,相當“數瓶啤酒+數杯威士忌+數杯紅酒”。此外,“失身酒” 口感迷惑性強,水果口味,一般人不留神就容易喝多。
“失身酒”原產地為美國,但由于劣跡斑斑,早在2010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對其發出警告,它所含的物質有一定的致幻作用,甚至能引發人體死亡,因此美國明令多個州禁售此酒。
相比美國版的“失身酒”,眼下流入中國市場的“失身酒”經過一定改良,包裝上有所更新,但進口渠道不詳,沒有國家要求備注的中文名稱,屬于非法流通商品。這樣一款非法、禁售的產品,怎么能在國內市場正常流通呢?
近日來,基于媒體報道呼吁及業內人士斥責,隱患極大的“失身酒”在中國市場已多數下架,很多電商網站屏蔽了該款產品,在四洛克的天貓官方旗艦店也看不見此類產品。但在部分網站和線下實體店,仍有該款產品線銷售推廣。
“失身酒”無疑是賣家炒作出來的產物。很多年輕人在朋友圈中炫耀消費“失身酒”,是因為這個產品的特質,迎合他們的消費心理。而這正來于商家的推波助瀾,以“失身”這樣曖昧色情的噱頭做招攬,確實能夠吸引關注,但它背后映射的卻是別有用心者的惡俗營銷:為了商品銷量,不顧消費者健康安全,破壞社會公序良俗。
已有醫學專家指出,這種興奮劑疊加酒精的產品容易讓人上癮,可導致人瞬間的意識混亂,對年輕人來說,喝這種酒極容易行為失控。“失身酒”的安全性讓人質疑,飲料中含有違禁物質,可對消費者身體安全帶來巨大威脅。而商家如此制造“失身”話題,已明顯違反《廣告法》規定。
不合法、不健康的“失身酒”能在網絡上快速走紅,凸顯了中國市場監管部門的缺位,刺痛的卻是普及不足的中國酒文化。
中國酒文化歷來倡導:在帶給人們感官享受的同時,也賦予精神上的愉悅。而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更是與社會文明一脈相承。但酒行業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飲酒方式和習俗,“干杯文化”、“拼酒文化”、未成年人飲酒、酒后駕駛等,不但損害個人身體健康,還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安全。
“失身酒”更是明顯地背離中國酒文化。一方面它的產品品質是不合格和非法,危害消費者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它與“酒”的文化及價值相違背,中國酒講究的是適度飲酒,能帶來物質享受和精神愉悅,而“失身酒”動輒讓人飲后斷片兒,嚴重損害健康飲酒、文明飲酒的社會共識,是理性飲酒的錯誤示范。
因此,中國酒行業集體抵制“失身酒”責無旁貸。商家對“失身酒”的炒作,是對消費者行為錯誤的引導,是不科學的酒類消費理念,是惡劣的市場迎合方式,是最低俗的飲酒意識倡導,是對“酒”本身的傷害。
事關酒本身,中國酒行業應一同努力,集體倡導,激濁揚清、為酒正名,借此展現我們積極先進的酒文化,摒棄落后陋習,讓健康的酒文化普及成時代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