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網站7月2日報道,貝恩咨詢公司和凱度消費者指數公司近日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消費市場的報告,稱2015年中國方便面銷量同比減12.5%。對頂益公司這樣的企業而言,這一后果相當嚴重。無論在中國的火車站小賣部還是千家萬戶的廚房里,你都能找到頂益出品的康師傅方便面。作為中國最大的方便面生產企業,頂益公司去年利潤減少36%,跌至2.56億美元,因為饑腸轆轆的中國消費者紛紛拋棄他們的產品。更令人吃驚的是,中國這一世界頭號啤酒市場的銷量也在去年減少3.6%,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廉價品牌銷量的大幅下降。
報道稱,上述消息乍看之下相當可怕,其實并非如此。從總體來看,快速消費品(比如軟飲料和加工食品)的增長速度正在放緩,但沒有進入負區間。據貝恩和凱度公司推測,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去年增長3.5%,雖然這依舊是最近五年的最低增速。收縮與擴張并存的局面反映了消費市場的兩種發展速度。
面向藍領工人的品牌(比如方便面和低端啤酒行業)正面臨困難局面,工業部門走軟對這些行業的工人造成了沖擊。增速放緩影響到許多基本消費品的銷量,從牙膏到包裝食品都未能幸免。
但現在,非工業活動占到中國經濟總量五成以上。此類公司的經營狀況要比中國“鐵銹地帶”的工廠好得多。許多老板依然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畢馬威最近調查了全球1200多名高管的態度,發現老總們依然將中國視為和印度一樣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129名正在中國運營公司的老總當中,有半數表示為確保今后三年保持增長態勢,投資創新概念和發布新產品將成為他們的主要工作——你很難將這視為消費市場疲軟的跡象。
事實上,中國大中型城市的中產階級,那些自信滿滿、供職于服務業的都市職場人士,仍在大手大腳地花錢。這樣才能解釋為什么中高檔品牌的高端產品成了市場潮流。比如,化妝品銷量去年增長15%,護膚品增長13%,而背后的推動力在于富裕起來的中國消費者希望用更昂貴的化妝品美化、呵護自己。
許多這樣的消費者正忙著升級換代、試驗新品和探索未知。奧緯咨詢公司6月30日發布報告稱,中國今年的出境游規模將達到1.3億人次以上,超過2015年的1.2億人次,而每次出境的購物金額將達到約1200美元。在肥皂劇與“韓流”年輕樂團的誘惑下,許多人將造訪韓國。中國游客喜歡帶回當地品牌的化妝品。韓國品牌的人氣已經超過歐洲競爭者,去年韓國化妝品對華出口額激增250%。
報道稱,暗示健康生活方式的品牌同樣走勢良好。近日一項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抱怨最多的問題是糟糕的食品安全,緊隨其后的是簡陋的醫療條件。這些看法幫助那些名稱里帶有“新鮮”、“健康”等字眼的餐廳和超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瑜伽和長跑流行一時,健身機構層出不窮。德國運動服企業阿迪達斯去年在華銷量增長18%。
西方都市年輕人的流行嗜好同樣在中國受到熱捧。受健康人群青睞的“功能型飲料”發展良好。酸奶銷量去年增幅超過20%——這一增長勢頭實在令人吃驚,畢竟這個國家有著龐大的乳糖不耐受人群。
所以,一個新的中國正在興起。但那些想要為中國提供服務的公司必須牢記,舊的中國并沒有走遠。去年寵物食品銷量增長12%,說明中國人對動物的態度有所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