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進口烈酒市場一直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目前市場增速放緩但仍有巨大空間,未來將成為新的酒企必爭之地。
中國進口洋酒市場持續下滑的觀點也得到官方相關數據的證實。據海關數據,1~8月,中國烈酒進口量3500多萬升,進口額為5.1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91%和8.19%。事實上,這種趨勢在去年已經可見端倪,去年我國進口烈酒5600萬升,進口量雖同比上升7%,但進口額8.3億美元,同比下降6.73%。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表示,全球烈酒市場受整體經濟和追求健康意識的影響,因此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呈整體緩慢下滑趨勢,進口烈酒在中國消費市場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而內陸地區則以消費白酒為主,因此不認為進口烈酒市場在過去幾年間的增長率能夠達到那么高,很可能只是某些區域出現增長而已。
廣東地區受影響沒那么大
廣東是進口烈酒的主要消費市場,據了解每年至少消耗2/3的進口量。廣州俊濤酒業連鎖董事長張健偉告訴記者,烈酒的進口量和銷售量確實有所減少,但是廣東地區受到的影響可能沒有數據顯示得那么大:“我觀察到銷售終端的很多同行,在旺季出貨時都很快,特別是禮盒都供不應求了,沒有出現壓貨的現象。”
不過,本來占領廣東酒類市場20%~30%份額的進口烈酒,市場份額逐漸被葡萄酒“搶占”。“目前被搶走的市場份額還不算太大,而且進口烈酒有固定的消費群,因此銷售情況長遠看還是能穩中有升。”張健偉稱。
有烈酒商家告訴記者,進口烈酒價值高、品牌大,十幾年來主要通過保樂力加在內的兩大巨頭引入中國市場,其他渠道引進的烈酒數量少、品種單一:“因此盡管它們的產品價格略高,還是有一定的市場。”朱丹蓬說,如今跨境電商、免稅店也會進口一些外國的烈酒,但是只是“螞蟻搬家”,影響不大。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進口洋酒這一塊蛋糕一直擺在面前,它們卻遲遲未肯動手。在朱丹蓬看來,原因一是關稅因素導致進口洋酒價格普遍較高,二是中國還沒形成固定的進口烈酒消費市場、銷售份額有限。
不過,在秋季糖酒會上,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朱思旭表示現在是進入進口烈酒領域的恰當時機。
據了解,青稞酒、洋河已經開始布局進口洋酒市場,而正在福州舉行的秋季糖酒會上,中糧高調宣布進軍進口烈酒市場,打造中國首席進口烈酒運營商,同時推出“進口烈酒全明星陣容”。
中糧名莊薈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中國進口烈酒市場中,伏特加、威士忌和干邑白蘭地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進口烈酒品類,伏特加在進口烈酒中一直是作為明星產品存在,而干邑的消費在過去10年中,增長了9倍,威士忌增長了12倍。
預計烈酒5年內銷售增幅明顯
另一方面,該負責人透露,開發預調酒已成為烈酒生產商拓寬市場的手段之一:“預調酒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生產商們也獲得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作為預調酒基酒的龍舌蘭酒、金酒、朗姆酒和利口酒其發展潛力也不可小覷。”
業內人士認為,中糧在秋糖重點布局烈酒市場,依托國際化、資金和品牌優勢,將對中國進口烈酒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
“烈酒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廣闊。”朱丹蓬分析,目前華南、華東有相對固定的銷售額,華中和西南將是進口烈酒重要的發展基地,“這是一個從南往北、從東往西的進程,預計烈酒在中國5年內增長率會有明顯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