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貨、挺價 都是老套路
年底往往是各大酒企斗智斗勇的關鍵時刻。2016年,諸多業界人士稱之為酒業真正復蘇的一年,“利潤提升”也成為2016年白酒市場的關鍵詞。有業內人士表示,白酒企業都很重視2016年的收官之戰,旺季來臨前企業采取停貨策略,有利于春節甚至新一年的產品銷售。
11月初,瀘州老窖正式發布通知稱,停止接收老字號特曲銷售訂單,并停止老字號特曲產品發貨,主要目的是“為進一步穩固老字號特曲價格體系,保障各經銷客戶及各渠道環節利潤”。
雖然目前各酒企發布的停貨通知中,并未明確提及產品調價相關內容,但部分消費者聽聞酒企停貨后的第一反應是“白酒價格將上漲”。
白酒企業停貨以維持價格穩定,已被諸多酒企視為保障經銷商利益、提升經銷商信心的一種常規措施。一位酒企工作近10年的業內人士表示,“試想一下,如果今年你家酒賣得不好,經銷商明年就不會再進貨了,這樣市場份額勢必被其他品牌分割。”
然而有業內人士直言,在如今酒業市場充分競爭的大背景下,酒企期望通過停貨來挺價或漲價,已經不是一個好方法,畢竟“饑餓營銷”并不是每個時期都行得通。
戰略調整,品牌瘦身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分析認為,如今酒企采取停貨措施,更多是出于品牌戰略調整的考慮,同時也是進一步規范市場。
近年來,諸多品牌酒企面臨“品牌瘦身”的需求。從去年下半年起,瀘州老窖就大刀闊斧“砍”品牌。瀘州老窖相關工作人員對外透露,瀘州老窖正實施大單品戰略,已逐步清理旗下的總經銷品牌,希望品牌力聚焦到優勢大單品上。
宋書玉表示,“那些原先擁有優勢銷售資源的大企業,已經意識到自身品牌開發過度的問題。當調整期到來,勢必面臨品牌戰略調整,有些品牌要保留下來重點發展,而有些品牌就要被砍掉,這樣品牌將更加聚焦,有利于企業贏取更多市場份額。”
專家呼吁酒企傾聽市場聲音
近期某品牌酒企發布的停貨通知,激發了渠道商的憤怒。某酒類網上商城負責人于朋友圈發文直指該品牌酒企“公然操縱價格,漠視經銷商權益”。業界也有專家坦言,目前一些生產企業的確缺乏對流通企業和市場的尊重。
宋書玉表示,酒行業和其他行業相比,確實長期存在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現象。從整個酒業營銷鏈來看,三百多萬戶經銷商中都沒有實力雄厚的經銷商,因此經銷商聲音稍微弱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此情勢下,我們希望企業和經銷商能有一個良性溝通,企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同時,也要沉下心來走到市場去傾聽經銷商、消費者的聲音,聽聽他們的意見,形成一個相互尊重、理性溝通的氛圍。”同時他指出,酒業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正發生深刻變革,通過整合和發展將會產生大酒商,經銷商隊伍將有更多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