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國茶葉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7全國茶業創新學術研討會在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召開。
縣里的主干道鹿齡路兩側,桂花香氣彌漫;路中央每隔一段就會懸掛著諸如“華夏茗茶,漢茶為上”、“漢中仙毫,四海飄香”等大紅橫幅。與會人員入駐的四家酒店,煥然一新,有的還在走廊里布置了一排排艷麗的塑料花,試圖讓一下涌來的全國各地的茶界代表留下美好印象。
在西鄉縣委書記演曉剛眼里,中國最美茶鄉——西鄉,正在展現著她的魅力。
全縣半數人口從事茶產業
在西鄉縣午子山下,趁著雨后栽植茶苗的農戶隨處可見。今年秋季,西鄉縣將新發展茶園1萬余畝,全縣茶園總面積年底即望突破32萬畝。
讓在西鄉工作了10多年的演曉剛頗感驕傲的是,全縣有一半的人口在從事茶產業,年實現茶葉總產量1.42萬噸,總產值17.2億元。
西鄉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是我國南北茶區交界的地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環境和“高山云霧出名茶”的獨特地形,使具有無可比擬內在品質的西鄉茶一度有“貢茶”之譽。
演曉剛說,作為中國茶的發源種植地之一,西鄉素有“秦嶺南麓小江南”美譽,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稱之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青山綠水孕育了西鄉茶,西鄉縣立足資源稟賦,將茶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大力實施茶業強縣戰略,為茶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鄉茶飄香海內外
西鄉茶正從過去單一的生產綠茶,到現在生產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青茶等六大類茶葉,全縣茶葉加工企業達286戶,省市級茶葉龍頭企業15家,百噸以上標準化加工茶葉企業52家,獲得國家級馳名商標1個、省市著名商標22個,先后榮獲中國著名茶鄉、中國茶文化之鄉、中國綠色生態茶葉十強縣等10余項殊榮。全縣17個鎮辦實現茶產業全覆蓋,規模、產量、產值均居陜西省產茶縣之首,成為陜西省最大名優綠茶生產基地縣。
在峽口鎮、沙河鎮等基地,積極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有機茶園面積達5萬畝,西鄉“漢中仙毫”、“漢中紅”等茶葉品牌產品出口到美國、印度、馬來西亞、伊朗、俄羅斯、阿聯酋等國,茶葉已成為西鄉的金字招牌和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
“一帶一路”有西鄉茶香
雨中,走進陜西東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茶園四周桂花飄香。管理茶園的技術員劉廣德說,茶園里十年生桂花有3200株,四年生桂花7000多株,茶與花相伴相生,成為一大景觀。采摘于此的“東”牌漢中仙毫,在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綠茶類唯一金獎。
西鄉茶故事,源遠流長。
西鄉縣茶葉局局長肖春海說,西鄉種茶歷史悠久,始于戰國、興于秦漢、盛于唐宋、繁榮于明清,自古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
鮮為人知的是,鼎盛時期,西鄉有“男廢耕,女廢織,其民晝夜制茶不休”的盛況。《華陽國志》上記載的“月團”就產自西鄉,唐朝時深受百官喜愛,名躁一時。
秦嶺深處的西鄉縣恰恰得益于它原生態自然產地的獨特環境,才孕育出中國絕好的茶葉。自漢代漢中人張騫出使西域列國開始,絲綢之路上便飄溢著產自漢中的悠悠茶香。作為中華文明在中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倍受國外青睞的東方佳品,茶是陜西的一張名副其實的綠色名片。
目前,西鄉全縣擁有茶葉注冊商標40余個,茶葉電商15家,建成國家級省級茶葉一村一品示范村28個,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中國綠色生態茶葉十強縣、全國重點產茶縣等稱號。2016年,“漢中仙毫”以18.99億元的品牌價值,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強,成為實至名歸的中國名茶。
會議期間,西鄉縣在街頭設置了幾十個茶座,當地品牌企業悉數參加。李葆國便是其中一位,這位來自甘肅的漢子如今是當地遠山眉茶業公司的銷售人員。他說,隨著互聯網領域銷售力度的加大,他們的茶業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
藏在秦嶺深處的西鄉茶葉,正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