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漿果經過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又稱為轅酒,其意思是這樣的酒是由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發現并造出來的。
我國是世界葡萄的發源地之一,原產于我國的葡萄類植物約有30多種,公元前17世紀初至公元11世紀的殷商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采集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中國葡萄酒古已有之
中國葡萄酒古已有之。
縉云氏是軒轅氏的兄弟族,縉云氏約于公元前500多年從北方祖居地遷往江南,隨之帶來了葡萄原種,慢慢改良、培育、提高和擴大發展,逐步成為人們熟知的水果。
中國古代的許多史籍中都曾提到了中國本土生長的葡萄,李時珍認為葡萄在漢朝以前就已經有了,但還是野生的。關于葡萄兩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寫道:“葡萄,《漢書》作葡桃,可造酒,人酗飲之,則酺然而醉,故有是名。”“酺”即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酺然而醉,故有“酺”與“醄”兩字,于是叫作了葡萄。
我國種植葡萄和利用葡萄釀酒最早是在西域,西漢以后開始廣泛東傳,由此促進了中原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業發展。葡萄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葡萄是人們普遍喜愛的果品,其色香味俱佳,并含有豐富營養,有很高保健價值。
繁榮盛世中的美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的繁榮給文人騷客帶來了創作的新靈魂,葡萄因此大量地進入詩文中。我國歷史上很多有名詩人、詞人都喜歡飲酒,葡萄酒繁榮發展到唐代時,促使詩歌繁榮達到頂峰,使唐代成了一個詩歌層出不窮的盛世,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績、張秸、李白等都喜歡一邊飲酒一邊寫詩;當時的許多文人學士相聚在一起,也是邊飲酒邊議經史。
唐代葡萄酒詩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王翰的《涼州詞》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占幾人回。”
李白又被稱為“詩仙”、“酒仙”,素有“斗酒詩百篇”的名聲,他十分鐘愛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詔作詩時都還忘不了心愛的葡萄酒,他在《對酒》一詩中寫道:“葡萄酒,金笸籮,昊姬十五細馬駝,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杯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李白迷戀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陽歌》可以說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陽歌》中寫道:“……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葡萄初酦醉。此江若變作春酒,壘由便筑糟丘臺。”詩人李白幻想將一江漢水都化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
盛唐時的人們不僅喜歡喝酒,而且是喜歡喝葡萄酒,唐朝之前的古人們主要是喝低度米酒,但低度米酒無論色、香、味哪個方面都無法與葡萄酒媲美,這也就給葡萄酒的發展提供了市場。
《太平御覽》一書記載,唐太宗貞觀13 年(640 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了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釀法后,不僅在皇宮里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配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好,味道也好,兼有清酒的風味。
自稱“五斗先生”的王績不僅喝酒,還精于品酒,因此寫過《酒經》、《酒譜》等品酒的文章,他在《題酒家五言》、《題酒店壁》詩中寫道:“竹葉連糟翠,葡萄帶曲江。相逢不令盡,另后為誰空。”這是一首十分得體的勸酒詩,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葉青和葡萄酒,王績勸酒道:今天朋友相聚,大家可要喝盡樽中美酒一醉方休,它日分別后,就是再喝同樣的酒也沒有興致了。
酒一直是詩人們的創作伴侶和靈感催化劑,葡萄酒里有博大精深、如醉如癡的酒文化,有海闊天空,有小橋流水,有宏圖大略,更有詩情畫意。葡萄酒是一種享樂的酒,是太平盛世陽光下的美酒,需要有足夠緩慢的心情讓它在舌尖和口腔里打轉,才能讓時光和享樂緊密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