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eyes of Zhu Li, organizing CMB is similar to making wine, only by participating in each part of the preparation you can make it perfect and feel its charm. If compare CMB to a chain, every department and every is like an indispensable accessory. After working together for one year, each gear goes smoothly and soundly, so that making many of the impossible become possible.
2018年5月10日至13日,第25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在北京海淀舉辦,來自51個國家的近400名評委參加了此次大獎賽,并對9180多款葡萄酒進行了品鑒。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次大獎賽,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多的“第一”。第一次走出歐洲,落地北京海淀;第一次使用高科技,人臉識別簽到,電子打分;第一次開放民間評委,直面消費者的反饋……
對于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總裁朱力來說,他也創紀錄地第一次從大獎賽的評委轉身為工作人員。
挑戰自我,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自2013年起,朱力就一直擔任CMB大獎賽的中國評委。2017年3月15日,隨著北京海淀區政府與大獎賽組委會簽約,第25屆CMB大獎賽正式落地中國。
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作為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大中國區唯一官方戰略合作伙伴,也正式成為大獎賽的承辦方。從評委到工作人員,這個轉變,朱力說感覺很好。
舉辦大獎賽就如同釀制美酒一樣,只有親自參與每一個環節,才會盡善盡美,更全面地體會其魅力。如果把大獎賽比作鏈條,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齒輪,經過一年的磨合,彼此協調,相互配合,使大賽中出現的很多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
1994年,第一屆CMB大獎賽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創辦,當時只有900余款葡萄酒參賽,而如今的參評數量正好是當年的10倍。這近萬款的參賽酒品中,有8700余款分別來自50個國家,參賽樣品達到了75噸。朱力介紹說,中國的法律如過關手續、檢疫檢測、標識注冊和監管流程上等都比歐洲要嚴苛,因此運輸、通關等難題無可回避。這也是為什么CMB大獎賽一直在歐洲巡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僅僅是文化、市場因素,還有地理位置的原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組委會決定包機運輸全部的樣品酒,以保證安全性和時效性,這在CMB大獎賽的歷史上還屬首次。同時,海淀區政府進行了四大通關便利化的政策嘗試,簡化手續,固定流程,保證了樣品酒的順利通關,也開啟了中西方葡萄酒文化、貿易合作等方面的新一輪融合。
此外,今年CMB大獎賽的評委數量相比25年前來說,也接近10倍。中國評委創紀錄地達到了64位,并且更加年輕化,平均年齡比以往任何一屆都要低。面對教育背景不同,語言文化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葡萄酒評價體系,朱力坦言,很擔心中國評委們會因為不適應影響到大獎賽的品評。
作為專業的葡萄酒評委,中國自有的評價體系要求尋找葡萄酒里的缺點,而CBM大獎賽采用的歐洲評價體系則需要評委們找出葡萄酒里的優點。如此大的差異,中國評委們卻出乎意料地并且相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不僅很快適應了評價體系的不同,全程參與了大獎賽,在語言交流上及葡萄酒品評上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水準和素質。
這其中,還有三位來自民間的品酒師,他們有的是侍酒師,有的是自由職業,有的是培訓經理,毫無疑問都是葡萄酒的消費者和愛好者,但其專業度完全不輸任何專業評委——從參賽的3000多人中脫穎而出,在僅有的6分鐘內,分辨了35款來自不同國家的葡萄酒的產地,冠軍更是只花了4分鐘就完成了品鑒。
這點讓朱力印象非常深刻。他說,CMB大獎賽舉辦的三大宗旨就是為消費者挑選出最好的葡萄酒,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設橋梁和告訴生產者市場流行趨勢。拿第一條來說,大獎賽第一次走出歐洲,走向中國,文化、飲食、口味、價值取向都不一樣,怎么才能代表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呢?除了在評委構成上趨向于本國評委,強化消費者的喜好才是根本。于是,大獎賽首次大膽嘗試讓普通消費者品酒,增設民間評委,既有專業的科學性、嚴謹性,又增加了一定的社會性。這也是為什么大獎賽每年都要換舉辦地,是為了全方位地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市場需求。
轉型升級,國產葡萄酒要把握機會
本屆CMB大獎賽中,中國葡萄酒的參賽數量相比去年翻了一番,達到了480余款。從現場評委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少中國葡萄酒獲得了評委們的青睞,給出了90分以上的好成績。雖然比賽結果還未公布,但在第24屆CMB大獎賽上,中國參賽酒品就獲得了4枚大金牌、33枚金牌、41枚銀牌,以78枚獎牌總數取得歷史性突破,今年極有可能再創新高。那是不是意味著國產葡萄酒要開始復蘇了呢?
不得不說,現實情況并不樂觀。首先,從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葡萄酒產業數據來看,進口葡萄酒每年保持12%的增長率,而國產葡萄酒連年下滑9%。其次,大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國外葡萄酒有普遍的好感,有時候往往忽視價格、品質,一味地追求進口葡萄酒。
朱力分析,有四點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
第一,在國內葡萄酒消費的核心市場上,如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鄭州等,做葡萄酒推廣普及講座的、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的都是進口葡萄酒,中國品牌集體失聲或很少發聲。
第二,多數葡萄酒企業還是采用傳統的營銷模式,打廣告、降價、促銷、占堆頭等,放棄了和消費者溝通,沒有講好自己的品牌故事。
第三,缺乏中國獨有的葡萄酒教育體系。目前,全世界流行的葡萄酒教育體系中,一個來自英國WSET,一個來自美國ISG,一個來自法國FSW。體系中關于中國葡萄酒的篇幅微乎極微或者沒有。因此,建立與世界接軌的中國葡萄酒教育體系非常有必要,文化體系、感官分析和品評術語都不可或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消費者正確認識中國的葡萄酒。
第四,消費稅等稅收問題造成國產葡萄酒成本較高,使得中國葡萄酒的價格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上都缺乏競爭力。
但我們也看到,中國葡萄酒市場每年正以15%以上的復合增長率上升。預計在未來10年,中國葡萄酒消費將取得更大突破。不久后,中國一定會成為葡萄酒世界第一消費大國。
朱力表示,雖然目前中國葡萄酒產業仍處于振蕩期,但隨著兩種傾向的發展,中國葡萄酒會再次輝煌:第一是自我提升;第二就是渠道掌握。
近幾年,國產葡萄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脫穎而出,葡萄酒的品質可以說突飛猛進,短時間內將葡萄酒的品質做到如此,這與國產葡萄酒的自我提升、轉型升級不無關系。而在渠道掌握和文化傳播上,國產葡萄酒的品牌辨識度比進口葡萄酒有著天然的優勢。只要國產葡萄酒能夠把握機會,在調整中成長,用品質說話,鞏固自己的品牌,樹立消費者的信心和忠誠度,未來將會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