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沒來由的,文化也不是沒有出處。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樽還酹江月”……這種情懷,早已沉入酒杯之中,成為后人津津樂道、引中國酒文化以為豪的民族自信的來源。
古老的情懷與故事之外,酒業在今天的繁榮,與改革開放后的市場化進程,以及那一段歷史前后的諸多酒業人的努力息息相關——他們或為技術標準奠定基礎,或為營銷模式開創新篇,使酒文化在厚重的歷史積淀之外,有了嶄新的內涵。
從手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從經驗化向理論化轉型、從封閉化向市場化轉型……若把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命名為草創期,那么,在這一個時代留下事跡的酒業人,都堪稱行業里開天辟地的英雄。
方心芳、秦含章、朱梅、周恒剛、郭其昌、熊子書、賀普超、王秋芳、沈怡方、高月明、毛照顯、陶家馳、高景炎、郭宗武……作為老一代技術專家,他們的影響力與名號今天仍屬行業的泰山北斗。
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十年為恢復與開創期,第二個十年則為穩定與提升期。
1988年,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于橋、高月明、曹述舜、曾祖訓、王貴玉作為專家業務組成員參加了1989年在安徽舉行的第五屆全國評酒會。這對于中國白酒的發展,對于中國名酒隊伍的擴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忽如一夜春風來”。第一個十年期酒業人更多致力于探索與恢復。這一個時期,各類商業新模式與新思潮則大規模迸發,進入百花競放的階段,也為后來酒業的激烈競爭,提供了一個個樣本。
先是秦池酒以央視兩屆標王的身份,震動世人,從一個側面顯示了白酒市場的巨大潛力。其后,古井貢發力高端、年份酒,為白酒的競爭奠定基礎。
同一時期,對于廠商關系的調整與布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王國春力推總經銷模式,讓五糧液在短期內呈幾何倍數增長,這種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今。
曾被譽為五糧液“銷售總指揮”的徐可強,以專賣店“類終端銷售模式”以及“聯購分銷”活動等創下歷史。
先行者各有精彩,后來者再接再厲。
從1997年~2001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也轉眼到了轉型期,這一時期的酒業同樣是人才輩出,行業影響力持續提升。
徐進等力推的“盤中盤”模式,不止影響一代人的商業思維,更是被諸多企業奉為圭臬,在各地如法復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個階段,啤酒業以領先姿態,率先推進并購,三國鼎立局面初步成型。這種品牌高度集中的狀態,也反向影響著白酒行業,使之同樣朝著這一個方向徐徐推進。
1978年至2001年,這二十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經濟爆發式增長的一段歷史,也是酒行業爆發式增長的歷史,而在這個過程中,背后無計其數、燦若繁星的酒業人,以他們卓越的識見、洞察的眼光,以技術、理論上的開創,以市場、營銷上的探索,為中國的酒文化、酒歷史,在有限的時間內增添了無窮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