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新時代、新營銷、新格局——2018中國品牌食品高峰論壇”在湘潭市順利召開,論壇由中國副食流通協會主辦,《華夏酒報·國家品牌食品周刊》/中國酒業新聞網、中國(中部)岳塘國際商貿城共同承辦,論壇著眼于在消費需求劇變、中西方貿易問題凸顯的背景下,為中國品牌食品的發展提供創新思維,指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
市場龐大,消費需求逐漸改變
“消費升級”、“消費降級”論調的相繼出現,讓部分企業對于前景產生擔憂,但一個不容忽略的現實是,中國依然擁有基數龐大的消費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食品行業總收入12.1萬億元,2013年僅僅是9.2萬億元,增幅驚人。即便在2018年間,有關消費降級的論調不絕于耳,食品行業依然保持了較高增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52萬億元,同比增長6.6%,利潤總額7015.6億元,同比增長8.5%。
2017年,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4%、2.1%,這表明食品工業依然在國民經濟之中占據重要地位。
保持較高增速與較大消費基數的同時,消費端也逐漸發生變化。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原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表示,食品行業正從保障供給向個性化、功能化、時尚化方向發展,從滿足生存型消費向滿足健康型、享受型、多樣化消費轉變,同時食品行業競爭日趨同質化,迫切需要積極適應消費需求側變化,加快創新升級。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也認為,消費端發生變化,必然提升對于產業鏈的要求。
在她看來,食品消費正處于升級階段,中高端消費進一步增加,消費正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選擇性的發展趨勢,消費者從過去追求“吃飽”,轉變為追求“吃好”,所謂的好,表現在更為注重綠色、環保、健康,注重消費者體驗和消費場景的需求。
在消費選擇上,進口產品大幅增加,形成了對國產食品的擠壓之勢。而在場景層面,以外賣快餐為代表的便捷化飲食消費,借助于電子化、互聯網化的購買,成為重要表現。
需求側的轉變,一方面給予生產鏈以壓力,另一方面,也成為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動力。在國內消費需求發生劇變的同時,食品產業未來也將面臨著其他多重因素的影響。
食品產業面臨多重挑戰
一方面,因新生代人口減少造成食品產業“用工荒”以及可能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摩擦造成的產業轉移、資本市場波動等狀況,也對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形成重要挑戰。
20世紀90年代、2000年以后,我國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國內經濟面臨著用工荒和步入老齡化的雙重困擾,在人力成本等方面,已經不及東南亞國家有優勢。
國務院參事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對于新生代人口減少表達了深切的擔憂,他以80年代后新生人口大幅減少作為觀察維度,來說明中國經濟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用工成本的增加,過去那種依賴于廉價勞工和海量消費市場的增長驅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必須轉型,從數量驅動轉變為質量驅動,走上一條以創新替代簡單增量、以綠色替代高耗能、以高質量替代廉價的高效發展之路。
相關數據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新生人口數量呈遞減趨勢——1980年到1989年這10年,中國新生人口約為22880000人,1990到1999年的新生人口約為17400000人,2000年后約為12600000人。
新生代人口減少直接導致了用工荒,依據姚景源提供的數字,由于新生人口的減少,中國勞動力2017年比2016年減少370萬。
在勞動力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國內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國內食品產業已經失去制造成本優勢。譬如越南甘蔗工人,日工資僅為70元/人,而柬埔寨人力成本大約為100美元/月,均大幅低于國內平均水平。
國際形勢也在發生變化,全球金融危機后,反自由貿易、逆全球化傾向泛起。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這給國內食品業的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任興洲表示,貿易摩擦、貿易戰,對國內形成了高關稅與匯率下降的雙重影響,在關稅提升的情況下,國內出口型食品企業面臨著競爭力下降的危機。
多重影響下,已經達到12萬億級的食品業“大船”,到了必須轉型求發展的關鍵時刻。
創新與塑造品牌仍為應對之道
在專家看來,國際貿易的壓力、國內消費市場的改變,都將促使食品產業走上一條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唯有求新求變,才能屹立于不敗之地。
姚景源認為,盡管今年以來,國內經濟頗有波動,部分企業市值大幅縮水,但是觀察中國經濟走向,不能以一時一事為著眼點,而是要放長眼光,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目前就整體趨勢而言,中國經濟依然是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食品產業面臨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形勢,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走上創新、綠色、高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食品工業的不二選擇。而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改革開放40年所積累起來的海量發展成果,也將是保障中國食品工業創新發展的基礎所在。
任興洲分析,國際貿易爭端也為國內食品工業轉型帶來動力,在進口關稅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國內勢必會擴大進口農產品、食品的采購范圍,之前被國內食品產業所忽略的領域,將成為新的機遇。
張玉香強調了在經濟新趨勢下,大力發展品牌食品意義重大。她建議,發展品牌食品,要著力抓好四個方面:一要發展品牌農產品,二要優化品牌運行環境,三要提高品牌科技含量,四要挖掘品牌文化內涵,推動新時期品牌食品全面深入發展。
從小作坊時代走來的中國食品工業,盡管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依然存在“大而不強”、有影響力的品牌食品較少的現象。為此,與會專家提出,要將品牌建設貫穿食品業全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品牌體系,完善品牌發展機制,提升品牌營銷能力,為發展品牌食品奠定堅實基礎。
在諸多專家看來,品牌一端連著供給側,一端連著需求側,美好生活需要高品質、優品牌的支撐。發展品牌食品,有利于提高食品質量,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專家提出,未來應從國家層面建立“品牌認證、品牌扶持、品牌保護、品牌仲裁”等一系列機制和制度。同時,著重發揮好市場鼓勵競爭、價格調節、主體優化的作用,實現產品優質優價,更好引導品牌產品生產;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提升科技含量;挖掘品牌文化內涵,尋找品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點,綜合利用文字、圖像、宣傳片等制作精良的品牌文化產品,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展示品牌形象,講好品牌故事,為發展品牌食品錦上添花,推動新時期品牌食品全面深入發展。
本次高峰論壇上,針對此前由“中國品牌食品論壇組委會”、“國家品牌食品周刊”發起,經廣大消費者投票選評出的“2018最具社會責任國家品牌企業”“2018年度消費者喜愛的國家品牌食品”“2018年度國家品牌食品創新產品”“2018中國食品行業年度人物”,舉行了頒獎儀式。此外,中國副食流通協會與中國(中部)岳塘國際商貿城也在本次高峰論壇上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為湖南省中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頒發了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常務理事單位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