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于傳統農業、脫胎于小型作坊……中國的酒類工業,成型于1949年之后,中間曾經歷了多年動蕩,終于在改革開放后走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酒業40年的快速發展,技術進步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前,1949年之后,依靠公有制條件下的兼并整合,酒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并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的目標的話,那么,1978年之后,則是依靠市場化和技術革新,走上了產業現代化之路。
從供不應求的時代走來,依賴于技術的進步,中國消費者普遍實現了喝到好酒的愿望,諸多企業實現了第一輪產能擴張。
在這個過程中,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工藝白酒”,在改革開放后又進一步提升的“新型白酒”釀造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機械化程度普遍偏低、手工技術占比較高的年代,從手工作坊時代走來的傳統釀造工藝,存在著一個致命問題,就是產能無法快速提升。
“新型白酒”的固液結合、液液結合技術,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與此同時,利用現代科技對傳統白酒的香味成分、其他成分進行精確研究,這樣在快速提高產能的同時,保留了傳統白酒固有的口味與香味。“去雜增香”技術的普遍應用,解決了大規模生產中存在的串味現象,讓消費者在喝到酒的同時,也保留了對于傳統白酒的認知。
技術創新驅動了產業的發展,而規范化、標準化的測評體系與技術,則更像是對傳統工藝在感官層面的一種總結,讓酒類產業在技術快速更迭的新時代里,依舊保持傳統內蘊。
創新與總結之外,前瞻性的技術指導,既來自于對現實問題解決的渴望,也無意中為酒業未來的技術創新留下了一個大伏筆。
1987年貴陽會議的“四個轉變”,不僅僅代表著國家的政策性指導,更是一種基于對市場前瞻性預判帶來的技術性指導。“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糧食酒向果類酒轉變,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的方向,不僅推進了中國低度酒釀造技術的大爆發,在經過30年的沉寂后,這幾條金科玉律終于在酒業調整期后獲得行業一致認同。
基本經驗的總結與技術規范的實施,帶來了幾十年的平穩發展。但由于中國酒業體系過于龐雜、分布過于廣泛、技術沿革與香型口味的多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在酒業高速發展期被掩蓋,加之行業過度注重概念、包裝、營銷,造成了消費者的誤解與不滿,導致消費端與生產端的脫離。
這種情況導致了重重弊病,有鑒于此,中國酒業協會的“3C”計劃正式出爐。這就如同一個歷史循環,酒業再度走上了尋求技術規范與標準的道路。
與此同時,在消費市場變化的沖擊下,在國際化需求的帶動下,中國酒業對于創新的渴望日益強烈,對借助于技術進步來實現酒體創新、包裝創新、營銷創新有了新的需求。
“中國白酒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更像是一個集合體,在中國酒業協會的帶動下,容納了行業、企業、科研機構,走上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之路。
路漫漫而修遠,未來還將有哪些能夠改變行業、獲得消費者普遍認可的酒業新技術會誕生?這個植根于傳統農業之上的古老產業,能否借助于微觀層面(酒類微生物的分析與研究)與操作層面(釀造、勾調技術)的技術創新,在未來繼續迸發強大生命力?
這仍有待于整個行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