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環境的變化,為解決整體供不應求狀態,白酒行業開始急速擴張,求規模、求產量,以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為第一要務。有效提升產能的新型白酒、在此基礎上“去雜增香”的新型工藝,得到了普遍應用。
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白酒產能大約在10.8 萬噸,經歷了改革開放前的封閉與動蕩,1978 年開放伊始,白酒產能依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徘徊,為100 多萬噸,此后中國酒業發展全面提速,1996 年達到高峰期,約為800 萬噸。
產能的快速提升,與白酒在釀造技術上的發展密不可分,業界將采用新型釀造技術的白酒稱之為“新型白酒”。
著名白酒專家曾祖訓表示,所謂新型白酒,是在固態法白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對固態傳統白酒香味成分質量風格的剖析,采用新的勾調理念,通過對傳統甑桶蒸餾的科學總結和緩慢蒸餾、對酒精濃度有效層的利用等,采用新型串蒸工藝,綜合利用固態法工藝與食用酒精的結合(固固結合、液固結合、液液結合等形式),它與20 世紀50 年代的新工藝白酒截然不同。
白酒新工藝理念的產生源于一些新技術的應用,譬如色譜分析、微生物分歧技術,對于白酒的色譜骨架成分、協調成分、微量復雜成分的區分,充分用其他調味物質,明確酸、酯、醇、醛等各類物質的作用,突出酸在勾調中的主要地位,以此在保證品質與風味的基礎上勾調新型白酒。
此外,食用酒精工業的進步、食品添加劑質量的提高,也為新型白酒工藝的大規模推廣提供了條件。在食用酒精工業方面,在于改進設備與工藝。降低甲醇、雜醇油等雜質的含量;食品添加劑質量的提高,主要表現為采用天然植物的食物源為原料,促進脂醛醇酸等各類物質的轉化,以現代的分離設備提取精制。
著名白酒專家、遼寧省白酒工業協會高級顧問王貴玉也表示,到了20 世紀80 年代以及之后,中國白酒行業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對白酒微生物的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在菌類培養、強化大曲、復合酒曲等方面,得到了普遍應用,大大提高了白酒釀造、勾調方面的品質。
一方面,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整體產能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去雜增香”工藝的普遍應用,讓新型白酒在擴大產能的同時,也保持了傳統白酒應有的香氣和風味。
王貴玉特別強調,通過串蒸工藝去雜增香,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技術成就之一。
據稱,由于受到釀造工藝和酒體之中存在的各類微生物和生香物質的影響,白酒成品在此之前呈現出種種問題,不僅香味和雜味之間沒有界限,還含有譬如糠味、臭味、苦味、霉味、腥味、塵土味等諸多雜味。去除雜味,需要勾兌時恰當地掌握各微量成分的量比關系,科學地利用其相乘、掩蓋、變味等作用,使酒中的雜味不顯現、不露頭,生產出口味純正、協調的好酒。
增香也是一個技術問題,如延長發酵周期,采取雙輪底工藝、串蒸工藝等。
在成功解決了產能與“去雜增香”兩大問題之后,部分酒業專家提出,今后我國白酒的技術創新,應該朝著多菌種發酵、強化固態發酵技術、采用現代先進儀器設備、加強香味成分的分析等方面發展,為工藝改革、勾調理論、防治污染殘毒等提供科學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江南大學徐巖教授主持的“基于風味導向的固態發酵白酒生產新技術及應用”項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該項獎勵中,徐巖教授團隊以中國傳統白酒的現代化改造為目標,提出了基于風味導向的固態發酵白酒新思路,發明了特征風味強化、不良風味消除、基酒組合控制等新技術,改進了白酒生產工序,構建白酒優質、高效、穩定生產的新體系,項目成果被多家大型白酒企業應用,對白酒的生產、技術、科研、質量保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