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和互聯網,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新年賀詞里這一句話,激蕩起來海內外華人奮斗力量——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時值年末,回看2017年,我們發現,“焦慮”一詞甚為流行。
從高負債的“中產階級焦慮”,到生活里身心俱疲的中年男人焦慮,單身青年面臨的“相親”焦慮,甚至90后面臨的“脫發”焦慮。而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新技術,整個人類社會都在彌漫著“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沉重焦慮。
焦慮是全面性的。焦慮背后,更多的是面對現實和未來的無力感。
從白酒來看,行業也存在一個重大焦慮:白酒與現代年輕消費者生活方式存在“脫節”,年輕人未來還喝不喝白酒?這就是行業比較大的一個焦慮。
行業已在直面這個焦慮。
首先,今日的白酒年輕化早沒了前幾年的嚴峻。這兩年,四川白酒企業積極實踐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生代戰略”,舉辦雞尾酒大賽推動白酒適應市場變化,提升白酒企業新生代酒類的創新能力。
其次,有了堅定的白酒自信。在2017年茅臺經銷商大會上,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這樣說:“關于年輕人年輕喝洋酒不喝白酒的問題,不喝白酒中國傳統文化就會斷掉了,這一點絕不可能!”
對于焦慮的解決,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今年的浙江衛視思想跨年晚會上分享說:當每一次時代進步時,人類都在擔心。
人類在采集狩獵的原始時代,每天只工作兩小時,原始時代的豐富材料隨手即取,就夠養活一大家子。到走進農耕時代,由于產生了大量的糧食剩余,第一次讓人類感受到了“失業”危機。而“工業時代”的到來,又一次讓農業人員覺察到工作危機。現在到了“科技時代”,工人們又開始面臨著被機械代替的危機。
盡管每一次新時代來臨,人類都在焦慮“被替代”、“被失業”。但事實上,每一代人都生活得很好。為什么會這樣?高曉松說,不用擔心,因為人們總是以過去的資源,去思考未來。
任何進步都不是坐享其成的,克服焦慮要靠奮斗。說回白酒行業。2017年茅臺經銷商大會,也被定義為茅臺市場營銷的20周年。而在這場會議上,茅臺領導人正式高呼:“茅臺今天的輝煌,是靠茅臺人、茅臺經銷商們拼出來、干出來的,絕對不是天上掉餡餅。”
這無疑是一聲驚人的吶喊。在很多人想象中,茅臺今日之地位,是紅色基因、國酒品牌,是獨一無二貴州發展地位等造就的,但茅臺以事實告訴我們:有這樣一種人叫“學霸”,他們出身比你好,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
即便已有了非常輝煌的成績,茅臺對未來發展也“居安思危”,繼續奮斗。面對“完全無法預測”的未來發展上,茅臺不惜成本,著手“茅二代”培養,通過凝聚廠商合力,壯大營銷精英隊伍,確保后繼有人。
為了留住“茅二代”,李保芳甚至這樣說:“我和仁國董事長把‘茅二代’當寶貝,現在五糧液也在搞,茅臺在傳承人培養方面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要領先于整個行業,以后爹來、媽來,一定要帶上兒子、女兒甚至是媳婦,一起學習,培訓、強化價值認同。”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是激起我們內心力量的話語,也是克服現實焦慮、尋找美好未來的藍圖。
讓我們牢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