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壞消息在不斷地傳來。
10月30日,當代知名家金庸(本名查良鏞)在香港去世。這位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縱橫華文世界的人,幾天來獲得了刷屏式“致敬”,引發了全球華人的追憶和紀念。
因為武俠小說中,都有關于與酒的關系,金庸也被中國酒業人士引為知己。在他的很多武俠小說中,都有關于中國酒和酒文化的描寫,筆法傳神而深刻,散發出典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味道,為中國酒文化的國內外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金庸去世的前后一段時間,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香港電影事業家、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命運多舛的香港女星藍潔瑛也相繼故去。11月1日,中國酒業里的知名營銷人、金牌操盤手盧國利則因病辭世,享年57歲。
回顧盧國利的一生,轉戰白酒行業多年,先后與五糧液、瀘州老窖和郎酒三大名酒結緣。他曾將五糧液品牌帶入貴州、協助五糧液多品牌發展;參與國窖1573的全新定位與策劃、營銷體系的擬定與實施、管理體系的構建與植入;進入郎酒銷售公司,則在品牌訴求、形象塑造等方面貢獻頗多,包括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品結構的梳理,戰略品牌紅花郎系列的定位、創意,精準營銷體系的構建等。
因為這些,盧國利成長為點石成金的營銷策劃高手和優秀職業經理人。2010年,他創立觀真酒業,控股貴州勻酒廠,并向茅臺集團建言“千億戰略”。2015年,盧國利出任徽酒集團CEO,創新變革,戰略重組,力圖重振高爐家,但這一職業生涯,在2017年隨著他的卸任而結束。
對于上述名人的去世,朋友圈掀起了巨大的輿論討論。其豐度和熱度,遠超我們想象,從他們的生前軼事到名言名句,懷念之情和悲愴之意都溢于言表。
悲愴之余,酒業其實有很多壞消息在引發我們更加惆悵。10月29日,曾創造出“萬億市值”的貴州茅臺,迎來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跌停,市值跌至7000億以下。由此,多家白酒龍頭企業股票也大幅下挫乃至跌停。
第二天,貴州茅臺股份公司緊急發公告稱:“公司生產銷售均正常”、“年度計劃有望超額完成”等。但從線下微信群的討論來看,由茅臺股價下跌和第三季報創新低的“看衰行業”之風,還在像野草一樣蔓延。
一片惆悵之中,行業人士對于泡沫破裂的設想,對高端白酒增長受阻、渠道管理問題凸顯等問題的質疑,均在沉默中爆發出來:高端白酒還未迎來全面復蘇,就要結束新周期?對行業未來的悲觀預期已成主流?
分析來看,10月份以來,確實有多重利空消息在“爆雷”:高端白酒“雙節”期間表現不理想、全國秋糖會一片蕭條、白酒消費稅征收政策可能調高、《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新增對“對公民過量飲酒危害的宣傳教育”等。
行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成為很多人順理成章的一種悲觀思考。有預測稱,明年的白酒行業可能會出現增量放緩、增速減弱、動銷困難、庫存提升的隱憂。
隱憂之下,什么才是破局之道?也許自我堅守更重要。洋河股份副總裁朱偉今年曾給出建議,穩健經營、跟上時代,避免盲目投入、避免盲目投資,最主要的是要提升價值。
在他看來,把自己的地位和價值變現為生產力是立身之本。市場經濟是分工合作的經濟,分工合作的前提是在這個體系當中有自身的地位和價值。所以,提升自身價值是長期、永恒的話題和命題。
這或許可以為我們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