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司令越來越會玩啦!
在去年9月舉辦的第四屆國寶李渡封壇文化節上,業內人贈“湯司令”外號的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湯向陽首次將老酒元素融入其中,獨辟蹊徑成功舉辦了“中國首屆真實年份名酒(老酒)品評大賽”,創造了行業新的紀錄;
今年9月15日,在第五屆國寶李渡封壇文化節上,湯司令更是移師江西首府南昌,大手筆主辦“中國白酒文化自信研討會暨中國南方高端老酒高峰論壇” ,一場“小而美,高而精”的老酒盛會,幾乎吸引了“半個老酒圈”的頂級大咖參加,真實年份老酒品評大賽、國寶李渡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酒的限量發售、中國老酒發展高峰論壇、老酒拍賣、中國南方高端老酒交流大會……讓老酒圈的人都沉醉其中,國寶李渡封壇文化節儼然成為老酒圈的一個盛大節日。
中國白酒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華山論劍,李渡論酒!
“李家作坊釀陳香,渡口攏船欲品嘗。好味自有元氣在,酒中尊者始稱王。”9月15日下午,在南昌濱江賓館舉行的“中國白酒文化自信研討會暨中國南方高端老酒高峰論壇”上,我國著名藝術家、文化學者汪天行用一首詩道出李渡十足的底氣。論壇上各種觀點激烈碰撞,不過談的最多的還是白酒文化自信。
中國細節思想與精細化管理首倡者、貴州茅臺管理顧問汪中求主講了《中國白酒文化與自信》。他對中國白酒文化提到了三個觀點:“文化名家往往離不開酒”、“一支酒成就一個百強縣”、“沒有題材不賣酒,沒有文化酒不賣”,挖掘出李渡酒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
“我認為,中國白酒的文化自信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基于中國白酒民族釀造工藝的品鑒文化自信;二是基于中國白酒獨特口感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著名白酒專家、源坤教育創始人鐘杰在做論壇主題發言時說。
近年業界越發重視酒文化自信,不斷深入對酒文化的探討,以期推動白酒高質量發展和國際化發展。因此,鐘杰老師從釀造文化、白酒香與味、品鑒文化、國際化等方面分享一些看法。 鐘杰認為,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不僅釀出了獨具魅力的中國白酒,還造就了一套自成體系的中國白酒文化。談到文化,很多人會覺得虛無縹緲或者宏大無邊,這在于沒有將文化分解。只有層層剖析,落地于生活,我們才能沒有障礙地理解文化。對于中國白酒文化也是如此,在逐步解構的基礎上,識別白酒文化中獨特的與世界其他酒文化的不同之處,才能樹立起中國白酒的文化自信,并且進一步重構中國白酒文化,再將其推向世界,最終促進中國白酒發展與國際化。
面對紛繁復雜的中國白酒文化,沿著白酒釀造生產鏈的主線,源坤將中國白酒文化分解為地域釀酒生態文化、糧谷種植文化、釀造文化、品鑒文化、貯存收藏文化、中國酒史、酒器酒具文化、詩詞歌賦等多方面的文化要素。這些白酒文化要素中,重點是形成了以釀造文化為核心的釀造哲學和中國白酒的工藝共性,最終產生了中國白酒特有的香和味。
釀造文化中“天人共釀”的釀造哲學是指中國白酒依托于天時、地利與人和。“天地”指地理生態,“人”指技藝傳承,“和”指天地人的和諧。正是由于天人的共釀,加之糧谷為原料、開放式生產、固態發酵、固態蒸餾、傳統發酵容器及傳統貯存容器這六大共性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國白酒的豐富和多樣性。截止目前,中國白酒有12種香型及各香型的細分流派,這不同于任何一種蒸餾酒工藝衍生出來的釀造文化讓中國白酒獨樹一幟,成就了中國白酒釀造文化上的自信。
釀造工藝的多樣帶來了中國白酒香和味的與眾不同,千余種微量物質中的數百種風味物質構成中國白酒香味的物質基礎,這些香味物質來自于釀酒用糧谷的極致轉化。原料的高粱香、大米香、曲香等,發酵的醬香、糟香、果香等,貯存轉化而來的陳香等,這些香味是糧谷原料香味的一脈相承和遞進演化。從低沸點的醛、醇,到各中沸點的酯類,再到高沸點的高級脂肪酸及其酯,香味的釋放呈現明顯的層次。使得中國白酒風味物質的豐富性和層次性遠超過其他酒種,形成中國白酒追求“醇厚”的風格路線,這與國外蒸餾酒更多追求“純凈”的風格完全不同。
如此獨特的香氣、口味和口感就讓白酒有與世界酒種同臺競技的底氣,憑借“聞香的優雅度、入口的綿甜度、留口的醇厚度、落口的凈爽度及飲后的低醉酒度”這“五度”和“色、香、味、格、養、意”六觀共同搭建的真實表達中國白酒品質的“五度六觀”,讓中國白酒有充足的口感品質自信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獨一無二的中國白酒釀造工藝形成獨具魅力的中國白酒的香與味,需要以科學合理而接地氣的方式傳播。源坤總結的源坤鑒酒法就是集合了中國美學及專業品評方法于一體的品鑒文化代表之一,“凝神靜氣,心系于酒;舉杯齊眉,眼觀其色;勾頭傾杯,鼻聞其香;細品慢咽,口嘗其味;融色香味,得其風格;嗅聞空杯,加以印證;淺飲雅酌,得以養生;人酒情融,天地人和。”以美好方式品鑒中國白酒,不僅能更好地感知香與味,更是對構建的中國白酒文化的高度自信。
“那么如何讓這么美好的滋味傳向世界呢?最核心在于堅持中國白酒文化的自信,決不能妄自菲薄,要看到中國白酒的歷史、文化、品質等價值,在認可自身的基礎上,客觀公正地認識世界各酒種,才能更好地看到中國白酒的特長與優勢,才能找到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與此同時,要積極主動融入世界標準體系,構建起普遍適用于世界消費者的話語,改變過去模糊不清的描述,讓中國白酒的傳播變得清晰起來。言而簡之,中國白酒要保持文化自信,不卑不亢,不斷精進,更好地與世界各酒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世上之酒亦是如此。”鐘杰如此強調指出。
老酒收藏大咖縱論文化自信
在隨后進行的中國南方高端老酒高峰論壇上,《中國酒投網》CEO、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館長朱軍,著名老酒收藏專家、江西省酒類流通協會藏酒委員會會長、曾品堂創始人曾宇,著名出口老酒收藏專家、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高級鑒定師張林厚,《中國陳年白酒收藏大典》系列叢書編委會主編于光,《茅臺酒鑒別》主編陳杰,廣東省揭陽市酒類收藏協會會長王健強,江蘇省收藏家協會藏酒委會會長張繼斌,福建省云霄酒類協會會長、虎骨酒收藏之王陳健朝,陜西省酒類收藏協會會長劉杰,廣東省潮州市老酒協會會長湯偉群,福建省云霄酒類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鵬圖,著名老酒老藏家羅逸丹,山東省老酒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楊海波等各位老酒收藏大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各自發言,結合李渡酒業的品質和當前老酒的發展趨勢為大家描繪了今后老酒發展的美好未來。
朱軍:《中國酒投網》CEO、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館長
酒文化自信在于中國白酒文化傳承的博大精深。
中國白酒是一個特殊的產品,因為它包含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既有中國人生活習慣、精神食糧的訴求,也有中華民族的健康理念,更凝聚了前人代代相傳的努力。
酒為百藥之祖,酒藥同源,在古今“藥典”里都有大量詳實的記載, 《禮記 射義》載:“酒者,所以養老也,所以養病也”;《漢書 食貨志》載:“酒者,百藥之長,天之美祿”。白酒與中醫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一直以來都是白酒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和發展方向,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人們從小吃谷類、蔬菜較多,熱量偏少,陽氣偏弱,造就中國人的體質偏寒,而古人萃取五谷之精華,以道法自然釀造的中國白酒,性偏溫熱,達到以五谷養六臟,陰陽協調,有益于中國人的偏寒性體質。
中國白酒獨特的多菌系自然堆積固態發酵和高溫蒸餾工藝賦予了白酒豐富的呈香味物質和眾多的生物活性成分,體現了中國白酒比其他蒸餾酒更為“潔凈、保健”的特性,但剛蒸餾出來的白酒,除了含有較多容易揮發的醛類等雜味化合物,同時由于酒精分子與水分子的結合不穩定,游離的酒精分子給人的辣味刺激感強,喝起來感覺生、苦、澀,所以自古就有“酒是陳的香”、“百年陳酒十里香”,好的白酒是看存儲時間來決定其品質與價值的,因為白酒的原料是五谷雜食,也即種子,所以釀造出來的白酒富含多種活性成分,是有生命力的,這樣的生命力就是多種微生物活性生命的平衡體,通過后期自然的存儲,一來可以提高酒分子與水的締合程度,二來通過生命體中微量有害成分的揮發及酯化轉變為有益的有機酸類、不飽和脂肪酸類、酚類化合物等眾多的活性成分,陳年白酒儲存時間越長,醛類氧化為羧酸后再度酯化為芳香氣味的乙酸乙酯越多,香味就越濃越柔和,所以有“陳酒彌香”之說,而中國陳年白酒真正堪稱是世界上呈香味物質及活性成分最為豐富的蒸餾酒,陳年白酒中高達上千種以上的生物活性成分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也是其他蒸餾酒即使陳年后也望塵莫及的,目前中國的陳年白酒,它的瓶體、包裝、設計、商標、封口等,代表了一個特殊時代的靈魂印記及巔峰品質,這樣的陳年名酒在酒文化史上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酒文化遺產。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白酒消費理念的追求不斷,中國傳統陳年白酒文化中有益于身體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形成機理、健康功能機理不斷被發現和認識,所以我們要倡導健康飲酒,少量飲酒,飲好酒,陳年白酒為最佳!
于光:老酒文化著名研究專家、《中國陳年白酒收藏大典》系列叢書編委會主編
中國白酒文化自信,簡單來說,就是傳統自信。
中國白酒歷史源遠流長,經過無數釀酒師的改進和不斷完善,今天,其釀造技藝在中國幾千年的釀 造歷史上,正處于巔峰的狀態。并且,出現了因不同地域而各有差異,釀出的酒品風格各異,各有特色,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我們要對傳統心存敬畏。要知道,一個優秀酒品的誕生,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不斷完善,才能臻于完美,例如茅臺等國家名酒、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酒李渡、酒鬼酒等。而如果丟掉自己優秀傳統,去大談文化自信,或者企望在一夜之間創造出名品,又或用拿來主義,以為就有了文化自信,這是本末倒置,空泛而談。
因此,在傳統價值回歸的今天,中國白酒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來自于傳統自信,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只有這樣,技藝才能獲得提高,社會才能獲得進步。中國白酒行業,才能再次迎來繁榮昌盛的局面。
曾宇:著名老酒收藏專家、江西省酒類流通協會藏酒委員會會長、曾品堂創始人
老酒,留存著與歷史有關的文化記憶,收藏老酒,是一種責任,這無關其市場價值,也無關其未來走向,和老酒收藏有關的只有我們僅存下的酒文化的記憶。
中國的酒文化代表了中國精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別,它深深滲透到每位中國人的心里:酒詩詞、酒禮、酒俗、酒風氣,這些精神層面的中國文化代表與物質文化層面的美酒融合在一起,共同構建了氣勢磅礴的中國酒文化。而這種酒文化絕不是幾個品牌可以獨占的,一定是百花齊放的。
老酒收藏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惟有文化自信,才能托起老酒收藏的明天!
張繼斌:江蘇省收藏家協會藏酒委員會會長
這次研討,我認為最好的議論方向就是“中國白酒的文化自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酒界各個門類需要認真關切的問題。在平時的一些聊酒的場合,不少的文化精英常常會講,中國的白酒可能是目前產品文化體系中最能夠有國際話語權的國粹產品。這個評價是中肯而且恰如其分的,不管是資本的關切也好,熱錢的炒作也好,社會各階層的趨之若鶩也好,還是對祖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好,中國白酒的標化地位,當之無愧。
說到“文化自信”,之于中國白酒,如果把文化自信作為中端價值的話,還應該有前段和后端的兩個呼應。前端呼應叫“文化自覺”,后端呼應叫“文化自豪”,“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條件,“文化自豪”是“文化自信”的結果。 “文化自豪”比較好理解,“文化自覺”是需要酒界各類同仁齊心協力,呵護完成的。簡而言之,酒企要釀好酒,要名副其實,要傳承發展,要發揚光大,要有責任心,那種在榮譽感包裹中的責任心,一絲不茍,踏踏實實。讓中國白酒入口入心,實實在在地融入中華大文化的血脈。真正讓國人不可或缺。上面的都做到了,中國的白酒才能出現現實意義上的“文化自豪”,才會滿目輝煌。同時,藏酒事業的興起,正在讓藏中國白酒者成為一種文化勢力,這股勢力不可小覷,當然就責任重大。藏酒者不僅僅要擁有,更需要光大。除此之外,最基本藏酒道德就是在買賣出現,利益招展的時候,保持一顆赤誠的、對中國白酒文化的敬畏之心。感情最靈魂的要件是什么?是真。一切失真的狀態都是毀滅性的。
張林厚:著名出口老酒收藏家、《中國陳年白酒收藏大典》編委、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高級鑒定師
中國白酒文化自信論壇,這個主題很好,但感覺又稍微有點大,我是從這幾點栓釋的:
一、白酒文化是有酒有肉的生活,文化與人們休戚相關,是一種歷史現象,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與其相適應的酒文化,而白酒文化遍及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普遍而頻繁的散布在人們日常生活之中。
二、白酒文化也是國粹之一,白酒文化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制造的良好體現,中國白酒所具有傳統性、民族性、文化性,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當之無愧。中華文化與中國白酒有無法分割的特殊關系,消費者對中國白酒文化品味的要求越來越高。白酒產品的歷史、文化內涵已經成為白酒產品價值的重要支撐。中國白酒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理所應當要求酒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三、白酒文化是要釀出好酒,對于酒企而言,用傳統方法釀酒釀出臻品,純固態發酵釀制,拒絕酒精、拒絕香料,拒絕化學調味劑,在這個方面,國家知名品牌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習酒等名優酒就是好榜樣,區域性知名品牌像江西李渡精心釀造的1955就是典范。
四、白酒文化自信是走向世界,要走岀去,面向世界,將中國優質的白酒銷往全球各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的白酒文化一并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陳杰:著名老酒研究專家、《茅臺酒鑒別》作者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始終貫穿著中國酒文化發展史,中國的酒文化早已滲透到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各個領域。面對祖先創造的燦爛酒文化文明,我們的任務是傳承和發揚光大。
對中國白酒文化產業,我們充滿自信和驕傲,我們既能生產出像茅臺酒那樣的世界品牌,我們也能生產出像四特、李渡這樣的地方名酒。中國名酒層出不窮,中國白酒文化充滿自信。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王健強:著名老酒收藏家、揭陽市酒類收藏協會會長
中國的白酒文化我以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糧食釀造,彰顯中國產糧大國的物博自信。以不同地區出產的不同糧食釀造的酒呈現了繽紛多彩,風格口味迥異的白酒。
二、酒反映和折射不同時代的文化和發展。從酒的釀造工藝,從酒器,從包裝外觀,從時代背景,在每一個品類的酒中都可以看到歷史變遷,看到文化發展。所以,酒是時代和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三、酒是有生命的收藏品。喜歡白酒的人大多喜歡收藏。在品鑒和把玩酒的過程中,你能感受時間在酒中的沉淀,你能嗅到越來越醇的酒香,那是白酒中的微生物在蠕動,一經數年白酒更是在收藏的作用下無限放大價值。
四、白酒已經成為中國的奢侈品。茅臺酒在世界酒類中的地位和價值不斷攀升,顯然已經成為了奢侈品一族。而且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白酒注重品牌的打造,也致力于成為代表中國民族品牌的白酒。
以上幾點無一不彰顯著中國白酒的自信,從白酒自信,更折射出祖國的強大,和我們是中國人的驕傲!
陳健朝:著名虎骨酒收藏家、福建省云霄酒類收藏協會會長
酒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白酒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飽含著民族的感情,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讓中國人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喝中國酒是天經地義的。繼承和發揚才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傳統的中國酒文化既要傳承,又要與時俱進。白酒不但要在產品上創新,還要在文化上創新。白酒不能躺在歷史上吃老本,不能只在史書上找依據挖古人,也不能只在古老傳統上作文章,應該以文化創新、產品創新跟上現代和時尚的腳步。白酒界應該有一種遠見,培養未來的消費者,否則便真有可能走向“夕陽”。
未來的消費者——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培養,一是要適應,二是要引導。適應是要順應其時尚現代的飲酒方式,引導是要靠文化吸引和熏陶,在全球范圍內創辦“中國傳統文化酒道館”或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湯偉群:著名老酒收藏家、潮州市酒類收藏協會會長
文化自信實質上是對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中國的酒文化完全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的自信會帶來白酒的品牌自信,而白酒的品牌自信會帶來文化的更加自信。為此,我們除了要用匠心精心釀造出品質優良的美酒,還要堅定不移的扶持與打造國際性的酒企品牌。
我個人喜歡收藏我們國家評酒會評比出來名優酒,喜歡品牌越大越好,藏品越珍貴越好。所以我期望我們的白酒企業能成為全球的知名品牌,我們的白酒文化能成為全球世人皆知的文化。
陳鵬圖:著名老酒收藏家、福建省云霄酒類收藏協會秘書長
中國白酒和白蘭地,威士忌并稱世界三大蒸餾酒,中國白酒擁有更加悠久的歷史,更加復雜的釀造工藝和勾兌技術,但在今天,白蘭地威士忌鋪天蓋地蜂擁而至進入國門,出現在每一個角落,而反觀中國白酒,真正走出國門的寥寥無幾,走出國門的那些白酒的消費者也大多數是華人,很少有國外的消費者喜歡并愛上中國白酒,中國白酒想要走出國門,需要的不僅僅是熱情,更需要文化自信,中國白酒要與時俱進,中國白酒古老的釀造工藝,釀造文化怎樣與現代科技,現代人的需求,特別是海外友人的消費習慣,口感,文化等結合起來,只有真正走出國門,香飄萬里,那才真正稱的上世界三大蒸餾酒,也才真正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羅逸丹:著名老酒收藏家
我喜歡收藏口感好的優質白酒,于我自己,于消費客戶,于其他朋友,我也建議喝口感好的。一杯中國白酒,就是一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為此,我認為,白酒文化自信就是做好酒文章與講好酒故事。
做好酒文章就是要釀造出好酒,就是要選好原料配料,選好酒曲用好窖,使用生態水,使用傳統方法釀造,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創新發展,不斷改進生產與勾調工藝。
講好故事就要把時空、國度、文化精神結合并弘揚起來。我們的白酒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的白酒企業在國際舞臺更應該帶有氣勢磅礴的文化自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白酒行業更應以此為契機,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動中國白酒文化走出去,從而為中國白酒企業國際化積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楊海波: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顧問、山東省藏酒協會副會長
中國的白酒文化源遠流長,隨著近幾年白酒收藏的持續升溫,這一傳統的文化也被更多的人越來越喜愛,并加以深入了解,白酒收藏愛好者經常查閱各種相關資料,互相交流各種陳年白酒的工藝、特點以及歷史、典故等酒文化知識,樂此不疲,形成了一個個新的圈子,這個圈子里的人互稱酒友,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國內有數億人都是中國傳統酒文化堅定的擁躉者,他們在完善自身酒文化修養的同時,也在積極向全社會推廣中國陳年白酒文化。近些年來,每年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會舉行各類酒文化交流推廣活動,比如本次由江西李渡酒業承辦的交流會與論壇,這都是在促進中國白酒文化的發展,在我看來,這也是陳年白酒收藏愛好者對白酒文化的自信,體現了我們對中國傳統白酒文化的充分信任,以及對中國未來良性發展的堅定信心,而這份自信必將更穩定、更持久的推動中國傳統酒文化的發展,下一步,我們也將盡一份力量,將中國優質的白酒與傳統的白酒文化推向世界,這更體現了我們這個愛好白酒收藏的群體對中國白酒文化的自信。

劉杰:著名老酒收藏專家、西安市收藏協會酒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
藏酒界大咖及奮斗在一二線的酒文化從業者,對老酒文化深耕十余年可謂嘔心瀝血,風雨坎坷。為國酒文化傳承,弘揚,振興,甚至變局作出巨大貢獻,功不可沒,同時也成就了很多事業成功人士。因酒結緣。感謝國寶李渡之約讓我們又相聚一起賞酒,論酒共同分享酒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我個人認為,目前老酒市場不容樂觀。一線資源基本枯竭。受各種因素影響,名優老酒交易出現了市場瓶頸。眾多老酒圈從業者頓時陷入困境。如何讓老酒圈從業者走出困境?就是李渡此次活動主題之一——重振酒文化自信是最大量點。
老酒的生命力(絕大部分最佳品質期20年左右黃金階段),隨著眾多白酒消費者對自身健康飲酒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酒的品質口感的要求越來越高。僅憑現存老酒己遠遠滿足不了消費需求。輕包裝,重品質,傳統工藝,復古包裝 酒體設計純糧陳香 為困境中的老酒從業者開拓了新的希望。
我認為,酒界的自信應該是釀好酒,釀良心酒。回歸自然,輕包裝,重品質。引導消費者喝健康酒,唯有讓消費者喝好酒才是真正的酒文化和企業文化自信,更是酒企與老酒圈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每一次千里迢迢參加老酒活動,都是酒魂的召喚
此次中國南方高端老酒交流大會,是在南昌首次舉辦的高端老酒交流活動,也是國寶李渡金秋舉辦的“中國白酒文化自信研討會暨第五屆國寶李渡封壇文化節”的眾多精彩活動之一。最好玩的老酒交易會,自然是人氣爆棚。除了江西本省老酒收藏界的大咖將齊齊赴會,國內老酒收藏圈的頂級大咖也都不遠千里而來。
在老酒交流大會上,《華夏酒報》記者看到了一位坐著輪椅從上海遠道而來的吳銅江先生。據了解,作為國家一級品酒師、上海收藏家協會老酒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吳銅江收藏白酒近30年,有1000種以上的名牌老酒。近十年來,他克服腿腳不便的困難,幾乎走遍全國大型酒展及酒廠等老酒交易、文化的交流、交易、品鑒活動。今年1月,他創辦了上海第一家“吳氏老酒珍藏館”,成立了上海共明月酒業有限公司。“每一次千里迢迢去參加老酒活動是酒魂的召喚、是酒魔的驅動,酒是供養我靈魂的人。這一次來南昌給我最大的收獲是,看到這么多80后的年輕人把老酒玩得這么老道,老酒收藏可謂后繼有人啊。”吳銅江對《華夏酒報》記者說。
在中國南方高端老酒交流會現場,《華夏酒報》記者見到了正在銷售老酒的南昌市90后小伙子閔豪,他告訴記者,他曾師從于奧運冠軍楊文軍等名師學習皮劃艇,學藝畢業后進入收購與收藏老酒領域。著名出口老酒收藏家張林厚介紹說,閔豪這個90后小伙做事有耐心又有毅力,做人低調,且樂于助人,兩年下來,收購到了幾千瓶名優酒,在父母的支持與幫助下,成立了閔豪老酒收藏館,目前其收藏館內收藏著價值500多萬元的茅臺酒與其他的陳年老酒。
作為本次高端老酒交流會協辦者之一,江西省酒類流通協會藏酒委員會副會長劉志軍,是江西一家知名品牌餐飲連鎖店的老板,以收藏江西地方酒而聞名國內老酒界,是收藏1995年前江西酒品種最多的私人藏家,也是江西老酒收藏四大領軍人物之一。
而80后盧其亮是江西老酒收藏界的一枝新秀,以收藏茅臺等名優酒為主,收藏老酒1995年前的老酒1000萬多萬元,是銷售茅臺、次新茅臺以及老酒的新主力軍,其銷售網絡遍及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億元,成為江西老酒老藏界的四大領軍人物之一。
“萬丈紅塵一盃酒,歲月沉香半卷書;一滴澎湃八百年,江湖煙雨十年燈。”在參加了高端老酒交流會后,網名為吉祥十三少的湖南老酒收藏愛好者賦詩一首,感謝國寶李渡的盛情款待。
他說,江西南昌不愧是中國革命的“孕育搖籃”和“英雄城市”,在這里不僅僅體驗到了“江西老表”的盛情厚誼,更能強烈感受到江西酒業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和激情動力,老酒圈的每一次遇見,都是一次難以忘懷的超級盛宴。如何通過老酒收藏家們的擊鼓傳花和群策群力,讓白酒廠商在傳統渠道銷售的基礎上,結合文化傳承的強大推手,讓真心熱愛陳年老酒,熱愛中國白酒的老酒圈的這些超級粉絲們,攜手振興中國白酒,實現復興華夏文明的夢想和心愿,已經成為白酒市場新的課題和方向。
在這場“小而美,高而精”的老酒盛會上,除了有真實年份老酒品評大賽,還舉行國寶李渡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酒的限量發售。在珍稀名優老酒、紀念版名優酒的拍賣活動中,李渡高粱1955的錯版“李渡高粱1949”最為吸引眼球。這款曾經獲得過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大金牌的明星產品,因為其錯版的特殊性和稀缺性,拍賣競價一路飆升,最終以3萬元天價成交,創造了真實年份老酒拍賣價格的新高。
該標的獲得者是宜春市醉珍齋老酒收藏館館長盛曉東先生,他對江西的四特酒與李渡酒情有獨鐘,主攻收藏江西老四特等名優酒,但由于陳年老四特酒老酒價格太貴,當地飲用消費人群不多,于是,他近幾年同時銷售李渡高梁1955與李渡高梁 1975等產品,沒想到卻意外的給他帶來可喜的收益。
“做眼”白酒收藏,湯司令要下一盤什么大棋?
目前中國的老酒收藏市場已較為成熟,借助老酒收藏交易會的形式,不僅圈定了更為專業的消費群體,而且通過借鑒老酒的品質與技藝,對于李渡不斷提升酒質具有極大的幫助。
為籌辦中國南方老酒交易大會,湯司令運籌帷幄好幾年。研發新酒如同發行股票,收藏老酒如同炒股票。現在是老酒和新酒并軌的年代,抓住企業文化核心,老酒文化做的越早,企業優勢越大。
“國寶封壇南昌行,古窯陳香久仰名。夜游江中景雖好,怎及李渡心中珍。”湖南一位老酒收藏家臨行前賦詩一首,道出心中感慨。
由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老酒收藏大咖們對中國南方老酒交易會的追捧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種情懷的釋放,是對傳統文化的追尋,更是外部拉力、內部想象力共同作用下的本土白酒收藏活動的一次升級。
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