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最大的誘人之處在于“雨過天青處”的絕妙,官窯為皇家貢品,皇帝御用,其他人等是無福享用的,王公大臣多望一眼而知足也!當年的官窯工匠精工細作,精益求精,燒制成上品的更是鳳毛麟角,調出上品后,余下的全部現場銷毀,加上汝官窯燒制期極短,傳世的不多,民間有“家有萬貫家財,不如汝官瓷一片”的傳說。
文獻記載,是時“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以“汝窯為魁”。汝窯瓷器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它把傳統的青釉系瓷器提升到了巔峰,對以后青釉系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汝窯制品工藝精湛,造型秀美,釉面雅靜內蘊,釉質溫潤如玉,莊嚴大氣,渾然天成,被世人視若拱璧。由于燒制時間較短、汝窯傳世品甚少,南宋時期就有“近尤難得”之嘆。汝窯創燒于北宋中晚期,盛于北宋晚期。唐宋時瓷窯大多以州定名,因汝窯窯址寶豐清涼寺宋時為汝州所轄,故名汝窯。北宋晚期汝窯被皇室壟斷為官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故又稱“汝官窯”。
在宋朝的眾多皇帝中,藝術造詣居高的當屬宋徽宗皇帝了,宋徽宗藝術廣泛,琴棋書畫無所不通。906年前的一個午后,宋徽宗做了一個夢,夢見“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隨后命人在汝州管轄之地的清涼寺村設立官窯,燒制汝官瓷,后官窯入京成徽宗御用。相傳當時有兩件“蓮花溫碗”入京,一件宋徽宗宮中用,一件置于師師處,以便于宮外溫酒時專用,足見宋徽宗對汝瓷的鐘愛。
宋代大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曾對宋徽宗的汝瓷贊賞有加,有詩為證:“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花胰光暗滋。指彈聲嘠玉,須插好花枝。”
1126年,宋徽宗與宋欽宗在靖康之難中成了金人的俘虜。
《青泥蓮花記》記載:“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
此時此刻,身在北國的宋徽宗天冷飲酒時,那溫酒的汝瓷——蓮花溫碗早已不在身邊,或許毀于戰亂,或許遺落南國,唯一能記起的當屬當年放在師師家的那只“蓮花溫碗”了……
遺落海內外的汝瓷少之又少,件件堪稱瑰寶,藝術大師李苦禪揮毫寫道:“天下博物館無汝(瓷)者,難稱得盡善盡美也。”
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宣和汝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占穩,時常站在清涼寺村的汝官窯遺址上,那神圣的燒制技藝,那精益求精的精神,那對陶瓷藝術的摯愛,那日日夜夜的堅守,仿佛和北宋陶瓷匠人進行著一次次的心路交流......
汝窯靈動,訴說歲月滄桑。王占穩恬淡,用一雙手散發汝瓷時代光芒。其作品《弦紋尊》《蓮瓣龍紋缽》等曾榮獲金獎或其他多種獎項,堪稱觀賞、饋贈、收藏之佳作精品。2017年3月30日,由寶豐縣人民政府主辦,寶豐縣汝窯瓷業保護和發展局、寶豐汝窯博物館承辦,寶豐縣汝瓷行業協會協辦的汝窯傳世品復仿大賽評比活動舉行,參賽作品必須以汝窯傳世品和清涼寺汝官窯出土汝瓷標本為參照,條件苛刻,王占穩作品三足洗獲得金獎,作品水仙盆、細頸鼓腹瓶獲得銀獎。
臺北故宮博物院《汝窯特展簡介》對汝窯描述為:汝瓷釉色、風格獨特,而藍中帶綠,又微微閃著淡紅色的光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和清淡含蓄,同其他青瓷截然不同。簡介中也同樣提及其釉似堆脂,有似玉非玉勝似玉之美,藍釉彌足珍貴。天青、翠青為尚,手感如玉是鑒別汝窯的基本方法。
“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當年宋徽宗哪里想到,這唯美的汝瓷竟為后人如此遙遠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