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初,為進一步貼近市場、貼近讀者,深度報道酒業改革新趨勢,《華夏酒報》成立北京采編部和廣東記者站。考慮到北京不僅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還是各大部委、釀酒協會的所在地,為加強交流溝通,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酒業相關資訊,《華夏酒報》特別設立北京采編部,選派精干記者駐守北京。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是高端白酒、洋酒、啤酒等全品類酒種的重點消費區域,也是釀酒機械和包裝配套企業的集中產地,更是全國各大名酒企業競相爭奪的市場高地,因此在設立北京采編部的同時,《華夏酒報》也在廣州專門成立廣東記者站,從而拉開了《華夏酒報》全國布局的帷幕。
同年,中國酒類商業協會(后更名為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正式成立。以繁榮中國酒類市場,促進酒類商品流通,弘揚中國酒文化為己任的中國酒類商業協會開始發揮職能作用,推動酒類商品流通、配送等領域的進一步創新,并促進酒類市場的深化改革。
酒業全面深化改革
1995年,是我國實施經濟體制“七年改革”第一階段的第二年。這一年的改革重點,是推進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國有企業改革,緊抓政企分開,搞好企業內部管理,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在國家整體經濟目標的指導下,我國釀酒行業的工作重點也發生了變化。
2月21日,《輕工總會劃定釀酒及發酵業發展重點》指出,1995年我國釀酒及發酵工業要繼續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的路子。釀酒工業要堅持“優質、低度、多品種、低耗糧、高效益”的原則。
5月23日,《華夏酒報》進一步報道稱,“當前,我國釀酒行業的發展方向是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釀酒行業今后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不盲目擴大產量,使行業的發展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在行業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各家釀酒企業紛紛深化企業改革,調整產品結構,以期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
8月4日,《華夏酒報》講述了“賒店酒廠跳出酒字做文章,多業并舉增效益”的典型事例:1994年新稅制實施后,基本掐斷了釀酒行業靠稅收返還的“主動脈”。在這種情況下,河南賒店酒廠走上了“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發展綜合效益”的路子,圍繞飲料酒配套經營一條龍發展,圍繞酒精綜合利用延伸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也成為整個釀酒行業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
11月3日,《華夏酒報》報道了“國老大”青島輕工機械廠改革經營體制的做法:“這個廠是以生產啤酒設備、造紙機械、鍋爐、壓力容器等為主的中型國有企業。前些年,由于內部管理體制落后,經營管理混亂,產品老化等原因,工廠步履艱難。”但新領導上任后,決定用改革這把“金鑰匙”啟動內部“零部件”,盡快打開企業生銹的“老鎖”。
這把“金鑰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搞好企業嫁接,實行“一廠兩制”;二是細化核算單位,分廠形成“買賣關系”,推行效益工資,讓職工主動到市場掙錢;三是通過強化內部改革力度,轉換經營機制。
此外,《華夏酒報》還相繼報道了《福建啤酒工業深化改革,深挖內部潛力,轉換機制加強對企業的改造》、《雙溝酒廠困境求生,著力調整產品結構,重視提升產品知名度》、《武漢東啤集團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等一大批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典型案例,全面展示酒業從速度型轉向效益型的發展成就。
除了企業全面深化改革,行業也開始釋放制度上的紅利。
據4月21日《華夏酒報》發表的《國家調整釀酒業部分稅目稅負,三項稅款準許相應抵扣或免征》一文中報道,國家對釀酒行業的稅收進行了部分調整,做出了對釀酒企業的運費、舊酒瓶回收、飲料產品3項稅目稅款準許抵扣或免征的規定。按規定,運費可以抵扣稅款的10%,回收使用的舊酒瓶經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地方稅務部門批準可以抵扣稅款的10%,飼料產品的增值稅從1994年5月至1995年年底免征。
僅此3項稅款的調整,就使我國啤酒行業受益額超過1億元。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極大地促進了酒業的快速穩步發展。
酒企實施名牌戰略
市場競爭機制的確立與完善,使得名牌問題成了我國經濟生活的新熱點。圍繞著名牌,各地、各部門從微觀到宏觀,都在大做名牌文章。政府大張旗鼓地實施名牌戰略,企業千方百計地創名牌。但究竟如何創名牌以及創什么名牌,卻成為工業企業界的一大新課題。1月20日,《華夏酒報》刊發的《“名牌熱”與創名牌》一文為企業支了招:“企業創名牌,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吃透名牌戰略的內涵,實施名牌戰略有相當豐富的內容。要創立名牌,必須和創一流企業、工作、技術、人才緊密結合起來。其次,要牢牢抓住兩個環節,一是質量優,保持傳統特色;二是款式新,外觀美,立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再次,必須要加大企業產品的宣傳力度,要抓住戰機,運用輿論媒體覆蓋市場。第四,不應寄于一枝獨秀,還必須樹立群體名牌意識,推行名牌戰略,企業創名牌或者已創名牌的愜意,不能滿足于一個產品或一個品種的名牌,要開發多種名牌,形成名牌群體,發揮名牌的最佳效應。”
在1995年的《華夏酒報》中,隨處可見酒企實施名牌戰略的相關報道。
2月24日,《開名牌戰略局,保經濟效益底,張裕集團打出五張王牌》提到,新年伊始,山東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為實現經濟效益再上新臺階的奮斗目標,推出了實施名牌戰略的新規劃,并打出科技、營銷、“CI”戰略、打假、國際化這五張王牌。一系列布局之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6月20日報道的《“珠江”難敵“張裕潮”》中寫道:廣州、珠海、清遠、番禺、花都等地的酒類市場,無論大小賓館、酒店、餐館,還是商店、商場、門店小鋪,都隨處可見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白蘭地”,預計今年上半年的銷售將達到4600噸。
3月3日,《華夏酒報》刊發的《古井酒廠緊盯百姓餐桌,老“名牌”打出新“名牌”》一文中指出,在市場嚴厲教訓下,古井人悟出:中國消費品最廣闊、最可靠、潛力最大的市場,在12億人的個人消費中,走“質優、量大、價廉”之路,“名牌”“民牌”二合一。最終,古井從當初全國排名10多名攀上第二的寶座,創出了白酒行業的“古井傳說”。
“我廠爭取在2000年以前,把中國勁酒打造成中國滋補保健酒第一品牌。”這是當時湖北勁酒廠廠長吳少勛在大冶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一番言志性發言。為此,勁酒廠決定全面實施名牌戰略。首先,投資近10萬元建起了職工培訓中心,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對全員的一次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二是加快新產品的研制開發。三是采取多種營銷方略搶奪市場。另外,1995年該廠計劃投入廣告費用1000余萬元,通過廣告宣傳加大該廠產品及企業形象的宣傳力度,增加無形資產的積累,樹立品牌形象。五是全面導入CIS系統工程。這一歷史節點被忠實地記錄在10月3日《華夏酒報》刊發的《湖北勁酒廠全面實施名牌戰略》一文中。
在酒業全面深化改革和酒企實施名牌戰略的1995年,也是“八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回顧“八五”,我國的釀酒工業躍上了一個新臺階:產品產量增長迅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啤酒、第三大發酵法酒精生產國;釀酒工業對國家的貢獻顯著增加,1993年酒類產品稅實現61億元,1994年消費稅增值稅總計實現了83.7億元,1995年突破100億元;大刀闊斧地調整了產品結構,烈性白酒的主導地位被削弱,“低酒度、低耗糧、高營養、高附加值”產品得到大發展;加大了技術改造的力度,新技術、新設備得到廣泛應用;在深入開展節能降耗工作的同時,還著重對液態法白酒和低度白酒進行了工藝改進,使釀酒行業用糧逐年降低;綜合利用、多種經營成果顯著,釀酒行業與畜牧業、農業、第三產業和其他工業的聯系與滲透日益緊密;酒類產品出口增加,每年約有20萬千升啤酒、2萬千升黃酒及一定數量的白酒和酒精走出國門;初步建成了比較獨立、完善的釀酒工業體系,與釀酒工業相關的機械、科研、教育、設計等部門相應發展;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股份制企業、集團公司、破產兼并、租賃承包在釀酒行業不斷涌現;加大了開放的力度,合資、合作、獨資企業超過100家……
“八五”是我國釀酒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隨著1995年末的臨近,我國釀酒行業進入了揮別“八五”、展望“九五”的新時期,釀酒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機。羽翼漸豐的《華夏酒報》正用自己更加專業的報道,攜手釀酒行業發展,共創美好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