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4位國際評委對強化中外葡萄酒交流以及大賽在國際上的美譽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紛紛告訴《華夏酒報》記者,舉辦IWGC十分有意思并且首屆IWGC舉辦得出乎意料的好。
IWGC的舉辦非常重要和有意義
John Herman Isacs(艾哲庸)
出生于美國紐約美食家族的John Isacs,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在記者采訪他時,他笑稱自己的中文名“艾哲庸”遠比他的英文本名更有知名度。他不僅是多項國際葡萄酒賽事的評委,也為多家媒體的葡萄酒專欄主筆,出版了近七十本書籍與雜志。此外,他還是許多企業、商會、酒莊的咨詢顧問。
對于受邀擔當IWGC的評委,他表示很榮幸。“仔細算算,我已經參加過幾百個大大小小的葡萄酒比賽,大部分都是國際賽事。但如果真的要推廣中國的葡萄酒文化和發出中國葡萄酒強有力的聲音,就必須要有深耕于中國葡萄酒市場的比賽。因此,IWGC的舉辦非常重要且有意義。”
艾哲庸告訴記者,雖然IWGC今年剛舉辦第一屆,但如此規模和精細化的服務十分不易,因為“萬事開頭難”。他對大賽上的一個小細節印象很深刻:“在品評一開始,大賽做了明確的規則,既不允許小組間的交流,也不允許組員內部交流,每個評委獨立打分,我覺得這點非常好。評委間沒有通過交流、表情等影響到其他評委,保證了大賽的公平和公正。”
對于比賽后的推廣,艾哲庸也給予了專業的意見和建議。他提出,一定要加大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大師班或者全國巡展等推廣方式將賽事和獲獎產品進一步普及。同時,要抓住葡萄酒的特點,講好葡萄酒的故事,讓更多的消費者愛上葡萄酒并推廣葡萄酒。關于未來,他堅信,明年的IWGC會更好。
大賽具有權威性和很強的傳播力
Ion Luca
剛剛結束柏林葡萄酒大獎賽行程后不到一周,Ion Luca從摩爾多瓦又飛到了中國蓬萊,參加首屆IWGC大賽。
這是Ion Luca首次來到蓬萊,他告訴《華夏酒報》記者:“首屆IWGC選擇在煙臺蓬萊舉辦非常有意義,因為蓬萊產區具有悠久的葡萄與葡萄酒生產歷史,是中國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IWGC從這里起航,為以后大賽的繼續推廣和發展開了個好頭。”
首屆大賽征得1516款參賽樣品,對此,Ion Luca表示完全出乎意料。“通常第一年舉辦大賽,樣品都不會太多,有些大賽舉辦了很多屆,樣品數還維持在1000款左右。咱們第一屆就有這么多樣品,非常厲害。同時,也很好地證明了大賽的成功。諸多企業前來參賽,一方面是對大賽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賽的權威性和傳播力。”
經過兩天緊張的品評,Ion Luca表示參賽樣品的質量非常高,可以與國際成名的幾大賽事比肩,這說明中國的葡萄酒質量在不斷進步。此外,大賽邀請的評委們都非常專業。
作為小組長,Ion Luca說自己的工作非常輕松:“和我一組的評委們有釀酒專家、學者、經銷商和質檢專家,都從事與葡萄酒息息相關的行業,他們非常專業,在對好酒的品評標準上我們是非常一致且能達成共識的。”
形成“葡萄酒+”產業體系
作為法國勃艮第大學的教授,Pascal Durand有著非常豐富的葡萄酒營銷、生產、文化推廣、釀酒管理和教育的經驗,是世界公認的葡萄酒專家,并于2016年被蓬萊產區聘為釀酒顧問。對于首屆IWGC的舉辦,他認為大賽提供了葡萄酒行業交流最好的舞臺之一。“IWGC將有不同理解、不同觀點和不同理念的葡萄酒從業人員匯聚在一起,共同為促進中國葡萄酒與世界葡萄酒交流融合做貢獻,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成功之路。”Pascal Durand告訴記者,IWGC的舉辦對于蓬萊產區對外宣傳和展示中國葡萄酒的獨特魅力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
蓬萊產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葡萄酒釀酒歷史。通過大賽廣泛的認可度和參與度,讓Pascal Durand更加堅信想要將蓬萊產區打造成像美國納帕谷一樣的“特色小鎮產業集群”——以傳統的葡萄酒種植業和釀酒業為基礎,形成涵蓋餐飲、旅游、養生、購物、娛樂等綜合性設施的鄉村休閑小鎮。“投資葡萄酒事業,實現盈利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回饋和分享。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留住人才成為新難題。而城市要長久留住人則需要夯實產業基礎,僅僅做好葡萄酒是不夠的,還需要考略如何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葡萄酒+’的產業體系。”Pascal Durand說道。
這是一場嚴格、專業、規范、透明的大賽
Pierre Vayssiere是今年5月才來到中國的,他告訴記者:“我有很多朋友在北京、上海工作,還有不少法國朋友從事與中國的葡萄酒貿易工作,經常會聽他們說起中國的葡萄酒市場、文化、消費等。但我不想只聽他們說,我想自己親自到中國,走進葡萄酒產區并進一步了解。IWGC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和平臺。在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到來自中國各個產區的葡萄酒,還可以和不同的行業專家、釀酒師、學者進行交流,這對于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第一次擔任中國葡萄酒大賽的評委,Pierre Vayssiere表示,完全沒有想到參賽的葡萄酒樣品是如此多并且質量也很好。
此外,IWGC的組織和規劃的專業程度也令他印象深刻。他說:“志愿者侍酒師團隊服務很周到,他們的微笑,倒酒的姿勢都很專業。并且大賽在各項活動上都配備了雙語翻譯,這對于我們外籍評委來說很貼心。”
不過,Pierre Vayssiere也表示,在品酒的過程中有點讓他“哭笑不得”——有時候,一組5款葡萄酒上來,質量都還不錯。不過有時候,一組酒上來質量都特別好,讓人難以取舍。這說明IWGC的葡萄酒參賽樣品真的是隨機的,體現了大賽嚴格、專業、規范、透明的辦賽宗旨。
隨著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崛起,消費越來越多元化和碎片化。Pierre Vayssiere說,通過大賽的品評,發現中國不僅可以生產好的紅葡萄酒,還可以生產好的甜酒、甚至是果酒和葡萄烈酒。
未來,他笑著告訴記者說,要做中國最好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