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萬千升、6.51億美元,這是2018年中國白酒的出口量和出口總額。
相比各類烈酒8.31萬千升的進口量和14.13億美元的進口額,這組數字看上去并不漂亮。
盡管如此,近年來中國白酒企業在“走出去”方面仍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取得一定進展。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所說,國際化依然在產業內是一個“小事”,但正是這個“小事”或許決定白酒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事實上,無論從國際市場還是國內產能看,白酒國際化空間巨大。
白酒國際化呼聲日益高漲
2017年以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落實,一大批名酒企業主動“走出去”,大力實施產品國際化、品牌國際化、市場國際化戰略,深度擁抱全球市場,在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中,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在國際市場上掀起了“中國酒旋風”。
這之中,茅臺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起到了行業開拓者和引領者的作用。
自2015年起,茅臺開始實施“一帶一路”品牌推薦活動,大力發展海外市場。到2017年,茅臺海外市場營收已達到23億元,海外經銷商總量突破100家,是近年來茅臺海外市場最大規模、最大幅度增長。也是這一年,“貴州茅臺”一舉超越帝亞吉歐,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烈酒企業,此后,茅臺加速推進海外市場品牌開拓。據悉,茅臺銷售網絡遍布五大洲和全球重要免稅口岸,已在78個國家設立營銷網點。
“從銷售貢獻比例來看,市場重心在國內。但是,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國際市場的貢獻率。”茅臺集團董事長李保芳在2019年3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前接受采訪時表示,從長期戰略來看,茅臺將一步加速國際化步伐。
對標世界一流酒企的五糧液也在加快自身的國際化進程。2017年,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履新,在他的帶領下,五糧液快速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交流與產業投資合作,在向著更廣闊市場輻射的同時,也讓國外消費者熟悉五糧液這張香飄世界的“中國名片”。此外,為延伸國際化的產品價值鏈,滿足消費新需求,五糧液推出低度白酒產品和國際版五糧液,以全球化的視野和定位,布局海外市場。
相比茅臺和五糧液,洋河用一場場海外地推品鑒活動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兩年的時間走過英國、奧利地、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等多個國家。瀘州老窖則展開了一系列“讓世界品味中國”的全球文化之旅,還參與國外重大高端活動,成為澳網全球范圍的官方合作伙伴,從中國品牌向世界級品牌升級。
汾酒同樣借助高端活動,加速品牌的國際化進程。2017年,汾酒成為歐亞經濟論壇官方指定用酒;2018年,汾酒在奏響“美國三部曲”、唱響“歐洲好聲音”之后,提出在國外建廠等方式,以“本土化”接近國際市場,適應國際化發展規則;2019年8月,汾酒承辦了2019(山西·杏花村)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9月,汾酒還將承辦第三屆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為中國白酒行業提供一個行業盤點、公正評價、走向世界的機會。
在名酒企業的帶領下,白酒的競爭已上升到了國際化高度,不僅大大提高了酒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促使白酒國際化以一種新形式加速邁進。
2018年5月,中國酒業協會帶頭組織,攜手貴州茅臺、五糧液、蘇酒集團、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貢酒、勁牌公司、北京牛欄山酒廠、北京紅星、青海互助青稞酒等白酒企業齊聚波蘭參展,并考察東歐白酒市場,拉開中國白酒集體進軍東歐市場的序幕。
同年10月14日~22日,由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酒類大獎賽組委會、華夏酒報社、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和中國副食流通協會酒類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比利時·世界名品博覽會——中國世界名品展”在比利時舉行。期間,布魯塞爾市長瑪麗雅洛女士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酒類大獎賽組委會主席卜度安·哈弗先生親自向26家中國白酒企業頒發了大賽證書和獎章,中國白酒在歐洲再次亮相。
不得不說,白酒國際化已由“單兵作戰”,逐步轉向“抱團看世界”。
此外,從今年8月1日起,中國白酒也加入到英國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會(WSET)的第三級烈酒認證課程。極大程度地推動了白酒的國際化進程,讓國際消費者對中國白酒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并將中國白酒概念深入人心。
國際化之路仍任重道遠
在白酒高調追求“國際化”的背后,我們也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中國酒業已成長為超過萬億的產業,不管是經濟增長還是體量增大,均位居食品行業第一。其中,白酒產量占比超過全世界烈酒產量的30%,但在國際貿易中僅占0.76%。
從表面上看,白酒產業生機勃勃,興旺發達,但產業發展不平衡是最嚴峻的考驗。白酒的國際化進程依然是在艱難前行。
首先,在技術標準上,白酒的工藝及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市場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異。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常務副總經理兼董秘王洪波曾表示:“歐美國家講究量化,但白酒的有些成分不能用數據進行量化,尤其是香味物質。”因此,白酒的技術體系一直局限在中國國內,缺乏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這制約著中國白酒真正的國際化。
其次,貿易壁壘和政策法律問題也有待突破。2002年中國加入WTO時,將白酒歸類于普通商品,但其他國家卻把白酒列入不同品類的酒精飲料。不僅稅收要比一般產品高,還要執行不同的進口檢驗標準。導致中國白酒的出口成本較高,削弱了白酒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此外,受制于消費和餐飲習慣的不同,推廣往往局限在海外華人圈層,說到底還是文化融合不足。酒類是文化屬性很強的商品,文化差異使得國外的主流消費群體對中國白酒不易認知和接受。中國白酒和白酒文化在國際化表達和傳播上亟待由中國思維、中國語言向國際思維、國際語言轉變,要用世界聽得懂的方式來講好中國白酒的文化故事。
的確,中國白酒歷史悠久,不管是釀造史、文化史還是品牌史,都極其豐富,“但中國白酒只用了高度濃縮的兩個字‘干杯’來描述,而忽略了‘自古酒以地名命名’的奧妙,產區表達才是中國白酒的核心表達。”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宋書玉表示,中國白酒意欲打開國際市場的想法已久,但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產區表達無特色”。
還有,人才匱乏也是白酒出口乏力的重要因素。白酒海外市場的開拓,需要懂白酒專業知識、營銷知識和國際貿易知識的專業型人才。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專職副會長劉員表示,“海外市場營銷網絡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來保障,花費的成本巨大,而短期的市場回報并不可觀,中長期的市場回報也難以預料。”因此,很多企業并沒有從事白酒國際化操作和研究的人員。
由此來看,中國白酒的“走出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與國家接軌的行業標準和數據支撐;需要引進新的傳播渠道,用文化和品牌開路;需要團結各酒企、協會、政府的力量共同努力,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也需要各酒企選擇適合開拓國外市場的酒品,精準培育消費者。
未來,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化和白酒產業的發展,白酒國際化已是必然。如何向世界學習、與世界接軌、同世界并行,仍是當前白酒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白酒的國際化之路道阻且長,需要負重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