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中國酒業協會、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聯合發布了《中國酒類企業社會責任指南團體標準》。標準的第一條就是遵守《標準》中的各項條款和要求,規范開展社會責任工作。
該標準對酒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及開展相應管理活動提供了指導,引導酒類企業根據中國法律法規、有關國際公約和其他應遵守的規章制度開展社會責任管理,并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共性要求及酒類行業的特性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對酒類企業組織治理、消費者關系、生產環節、流通環節、消費環節及社會活動等方面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指導意見。
酒作為人們生活的日常飲品,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還能帶來精神需求的消費體驗。而作為釀酒企業,既是社會繁榮的制造者,也是社會資源的消耗者。因此,酒與社會共生的關系就決定了酒企必須以履行社會責任作為首要前提。
社會公益,小愛匯聚成大愛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反哺社會,教育先行。
1989年~2019年的30年間,一大批酒類企業立足關乎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教育事業,把捐資助學放在公益事業的第一位。完善基礎教育設施,助力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自1993年起,勁牌有限公司就開始投入公益助學項目,每年定向資助大冶一中貧困學生1萬元。從2000年開始,勁牌每年出資45萬元,設立“勁牌陽光助學金”,幫助貧困高中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并設立“勁牌貧困大學生助學金”,幫助考上大學的貧困高中生順利進行大學深造。
截至目前,勁牌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89所高中建立了417個“勁牌陽光班”,累計投入超過2億元,幫助20000余名貧困學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進入高等學府深造。
作為酒業老大,茅臺集團連續七年開展“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并于2017年發布脫貧攻堅三年公益計劃,按照每年1億元的標準,在全國范圍內資助6萬名貧困學子圓夢大學,并分期分批為茅臺學子提供3000個實習崗位,幫助300名優秀茅臺學子就業與創業。
五糧液集團則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和新農村改造扶貧,設立全國首支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升級建設百萬畝釀酒專用糧基地等有效措施,幫助對口幫扶貧困地區走出了一條共建共贏、可持續發展的脫貧增收的致富之路。
四川涼山州屬于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是全國大的彝族聚居區,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9年6月29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發布《大涼山公益計劃倡議書》,著眼于大涼山生態制造的健康品質,實施苦蕎深加工等綠色產業項目。截至8月14日,行業反響熱烈,各地酒企、酒商積極響應,共募集678.5288萬元。
匯聚酒業力量,助力共同脫貧發展,酒企一系列的慈善公益活動,讓小愛匯聚成大愛,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并為經濟發展推波助瀾。
抗震救災,酒企傳遞正能量
1998年入夏以后,受暴雨影響,長江及嫩江、松花江發生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地處湖北、湖南、江西、黑龍江等地的釀酒企業遭受了災情,牽動了整個酒業人的“心”。
一時間,惠泉集團、貴州茅臺酒廠集團、山東金貴酒廠、山東秦池酒廠、四川郎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啤飲料有限公司、南海九江酒廠有限公司、洋河集團等全國各地酒企向災區捐款捐物支援抗洪救災。而受災酒企在防汛救災的同時不放松旺季生產的大量事例,大大鼓舞了各方抗洪救災的士氣,展現了釀酒行業樂觀不屈的拼搏精神。
進入到千禧年,酒業發展已漸入成熟期。但200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仍是打亂了釀酒行業的正常運行。面對“非典”這一人類共同的災難,積極參與抗“非典”行動,盡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是每一個酒業人、每一個酒企的神圣職責。
作為有行業擔當的《華夏酒報》也不例外。從疫情災害發生時就不斷進行報道,宣傳骨干企業生產自救、與疫情作斗爭的先進事跡。茅臺、五糧液、古井貢、張裕、河套酒業、古貝春、雙輪酒業等釀酒企業都在防治“非典”時期捐款捐物,啤酒企業中的燕京啤酒捐款500萬元、青島啤酒捐款100萬元、上海三得利捐款100萬元,為行業做出了大量的貢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災害,《華夏酒報》于5月14日發布了《倡議書》,寫道:“在災區人民最需要援助的時刻,中國酒業協會、中國酒類流通協會、《華夏酒報》聯合發出倡議,我們真誠地希望各有關單位及個人能發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災區人民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積極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一時間,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寶豐、勁牌等酒企積極捐款,幫助災區人民。據不完全統計,白酒行業已向地震災區捐款超過1億元。
酒業30年的發展中,經歷過了數次自然災害,每一次自然災害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眾多酒業人士的心。危難之際,全國各地酒類企業義不容辭,積極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采取多種方式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并組建救援小分隊,在第一時間把救援物質運往災區,與災區人民共渡難關。正是這樣的正能量,讓酒企展現出波瀾起伏的“中國力量”。
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成共識
從1989年~2019年的30年間,酒業經濟快速發展,成就顯著。但發展中企業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奢華包裝問題凸顯,不利于我國酒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一大批酒類企業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五糧液就提出了“污染治理”的理念。從1995~2005年,五糧液相繼投資7億多元,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循環經濟模式。2005年,僅此項產生的經濟效益即達1.96億元,利稅2780萬元。無疑,循環經濟使五糧液實現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真正實現了現代清潔生產。
就在五糧液開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同為川酒的舍得酒業開始了生態釀酒和生態化經營之路。20世紀90年代初期,舍得酒業打造了中國第一家生態釀酒工業園,制定了生態釀酒的標準,形成完備獨特的釀酒微生物循環生態體系。312生態制曲園、綠蔭覆蓋的環形萬噸高位水池、10萬噸自動化生態糧倉與51棟生態釀酒標準化車間共同打造舍得酒業獨一無二的釀酒生態體系,成功引領行業掀起生態熱潮。此后,越來越多的白酒企業加入創建生態釀酒工業園的理論和實踐中。如迎駕貢酒,通過“生態產區、生態剮水、生態釀藝、生態循環、生態洞藏、生態消費”六位一體的大生態品質理念,持續推進中國生態白酒建設進程。
在環境保護方面,從2014年起,茅臺集團連續十年共捐贈5億元用于保護和治理赤水河流域。除了出資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基金外,還積極支持參與有關赤水河保護的各項活動。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當下,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酒類企業堅定創新、綠色發展的共識,同時也是不可逃避的責任。
理性飲酒,享受美好新生活
據中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共查處酒駕醉駕90.1萬起,其中醉駕17.7萬起,因酒駕醉駕導致的死亡交通事故和人員死亡,分別同比減少20.7%、20.4%。在這些數字的背后,不僅是各地重拳整治酒駕醉駕違法犯罪行為,還有“理性飲酒”觀念的普及和倡導。
2015年10月16日,由中國酒業協會發起并主辦的,以“理性文明、拒酒駕”為主題的,我國首個“全國理性飲酒日”社會公益活動在全國啟幕。一時間,行業協會、酒企、出行APP、媒體全聯動,共同倡導理性飲酒,并將每年十月的第三個星期五定為“全國理性飲酒日”,將這一天打造成每年里的理性飲酒推廣高潮。如此巨大的影響和聲勢,如此廣泛的社會參與度,“全國理性飲酒日”活動都堪稱酒行業的里程碑事件。已故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曾提到,中國茶文化與酒文化一樣源遠流長,而茶道也已成為中國一門獨到的精粹文化。相對地,酒桌上不少人還是以“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的方式來飲酒而忽略了飲酒過程中“品”這一環節。
“理性飲酒”活動的提出和推廣,行業協會以理性為基石,向全社會輸出公正、尊重、文明的精神正能量。這不但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酒業自身負責。
至今,全國理性飲酒宣傳周活動已連續舉辦四年,分別以“理性文明,拒絕酒駕”、“關愛成長,非成勿飲”、“適量飲酒,快樂生活”和“關愛成長,非成勿飲”為主題,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古井、青啤、張裕等越來越多的名酒企業參與其中。不僅如此,國際酒業巨頭帝亞吉歐、保樂力加等也紛紛加入到理性飲酒的推廣中,他們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宣傳理性飲酒的重要性,讓理性飲酒逐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