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第一股
2019年9月30日,“攜手你我,釀造更美好世界”的百威亞太終于在港交所上市了。這場延宕了五個月的IPO之路,走得一波三折,險些夢碎。
為了上市,百威亞太不僅出售了澳洲業務板塊,甚至還將募資折半,最終如愿掛牌。
從市場占比來看,亞洲市場為百威英博貢獻了35%的業績。而在亞洲市場上,中國顯然是百威英博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不僅市場份額占比較大,高端啤酒占有率更是獨占鰲頭。因此,百威亞太堅持兩次赴港上市,也是想通過拓展中國市場,實現渠道和資本的雙贏。
如果說百威亞太的上市有那么點“情非得已”,那么,20多年前,啤酒“第一股”的誕生就顯得“恰逢其時”。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非國有經濟和外資經濟迅速崛起,國有經濟的外部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為了搞活國有經濟,釋放市場活力,提高企業競爭力,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重組也迫在眉睫。同一年,青島啤酒成為國家體改委全國首批9家“規范化股份制試點企業”之一,進行了規范的股份制改造。
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時,當一個嶄新的證券代碼“168”出現在香港聯交所大廳內彩色顯示屏上時,大廳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第一家來自中國內地的上市企業——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H股股票在這里掛牌上市,從此拉開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帷幕。
改制上市使青島啤酒煥發新生。一方面,通過上市,青島啤酒募集資金到位,大大減輕了企業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青島啤酒初步建立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明晰了產權關系,確定了公司基本管理框架,從而為青島啤酒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青啤在香港上市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使青啤的形象深入人心,為企業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了影響,開國內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之先河。
跑馬圈地
在轟轟烈烈的國有企業改制中,啤酒產量開始快速增長,于1999年超過2000萬千升。一時間,啤酒企業紛紛通過并購或建設新廠等“圈地”運動來增加產能。
2000年,青島啤酒南征北戰,先后收購8家啤酒廠。到2001年,青島啤酒的麾下已聚集了50多家啤酒企業。同年,燕京啤酒拿下了山東無名啤酒和三孔啤酒,不甘落伍的華潤啤酒也在這一時期聚集起近30家企業。2001年,華潤啤酒在兼并小企業的同時,拿下了全國排名第五的藍劍啤酒。
行業兼并浪潮興起,酒廠規模逐漸擴大,企業經濟效應逐步顯現,啤酒產業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伴隨著啤酒行業的成長,為滿足快速發展的啤酒行業對信息傳播的需求,《華夏酒報》于2000年9月推出了《華夏酒報·啤酒之友專刊》。
2002年,我國啤酒產量完成2358.53萬千升,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啤酒大國。隨著WTO的到來,中國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啤酒市場也成為海外資本的寵兒。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等國際啤酒品牌紛紛進駐,并搶占中國市場。此后的十幾年間,啤酒業的并購重組、合資不斷上演。嘉士伯收購重慶啤酒17家酒廠、華潤雪花收購金威7家啤酒生產廠及分銷和銷售網絡……
可以說,外資的大量涌入,誘發啤酒行業新一輪的整合競爭,整個啤酒市場格局也在發生變化。
2011年6月18日,由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華夏酒報》、蘇賽特商業數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1中國(首屆)啤酒高峰論壇”在深圳召開。圍繞“變革·共贏”的主題,本次論壇深入探討了新時期的啤酒產業發展形勢、當前不足以及發展方向等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以及行業巨頭市場整合漸入尾聲,中國啤酒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線品牌的傳統實力范圍正在相互滲透,空洞概念的同質化競爭已無法承載啤酒發展的價值需求,唯有通過渠道創新、品牌創新和產品創新,行業才能走向共贏。
2013年,中國啤酒產量達5061.6萬千升,銷量達到5028.7萬千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然而,好景不長,此后啤酒產量開始見頂回落。至2018年,我國啤酒產量跌至3812.2萬千升,較2017年4401.5萬千升下滑13.39%。也正是從2014開始,啤酒行業告別了產能粗放增長擴張時代,從跑馬圈地轉而發力消費端。
贏得消費者
發展到如今,中國的啤酒市場已是“五分天下”的格局,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嘉士伯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華潤雪花通過資本運作與管理整合,牢牢占據行業頭把交椅;青島啤酒憑借品牌優勢與歷史沉淀緊隨其后;百威啤酒因其在高端啤酒市場表現不凡,位列第三。
今年無論是半年報還是三季報,啤酒企業的高端產品都有不俗的表現,也貢獻了不少業績。中高端啤酒銷售額逐漸蠶食低端啤酒份額已成不爭的事實。透過高端化產生的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對企業來說是利好。畢竟消費升級帶來的觀念更迭,啤酒消費需求已逐漸由“追求價格”轉向為“追求品質”。
啤酒營銷專家方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質量發生變化表現在于低端酒市場正逐步縮小,同時中高端產品上升。進口啤酒以及國產啤酒也推出多款新品,逐漸呈現高度碎片化。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數據顯示,自2011年,進口啤酒開始出現井噴,連續7年上漲,2018年達到了821141萬千升。進口啤酒的消費熱不僅提供了差異化的產品,提升消費需求,又因為渠道“稀缺性”,使新零售成為進口啤酒“搶占”中國市場的主陣地。個性化、時尚化的包裝和各式各樣的“酒味”誕生了不少“網紅產品”、“流量單品”。這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從2013年開始風靡的精釀啤酒。
雖然精釀啤酒一度掀起潮流,出現在祖國各地的酒吧中,但因為其標榜高端、個性,性價比不高,市場滲透率又低,加上勁兒過于大、味重的口感,逐漸脫離大眾消費市場,淪為小眾產品。但這并不妨礙頭部企業聚焦此類產品,畢竟消費為王的時代,企業必須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回看30年的啤酒行業發展,中國培育的啤酒強企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支柱,它們在行業所占的比重大、體量大、生產規模大、從業人員多、抗市場風浪能力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向品牌聚焦,向品質聚力,不僅涌現出一批“大而全”的啤酒寡頭,也出現一批“小而美”的精釀,推動了全行業由大向強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