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菩提樹下曾有云:“ 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飲。”意在提醒我們要知足,戒貪欲。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同學也多次引用這句話,那是因為和林黛玉的愛情,傾訴的是一種心無旁騖、苦心孤詣。
當前正如火如荼的中美貿易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華為的拳腳相加,也和這句話頗為吻合——弱水三千,老子想喝哪瓢就哪瓢。
再看看當今天下酒友動輒就是非茅臺不飲,三千酒海,雖波瀾不驚,但也是暗流涌動。酒業的深度調整期遠未結束,新的消費大環境賦予“三千弱水”中的茅臺“一瓢飲”的現象,其實是當下產業格局的深刻表象。
先從茅臺的供不應求說起,很多人納悶,亞當·斯密不是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經濟的發展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控的,那為什么市場“這只手”在茅臺面前就失靈了呢?不是價格虛高就是有價無貨,囤積居奇這個原因今天暫且不表,這里我們把原因歸結為消費升級。改革開放40多年,如今的酒類消費環境只能用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來描述,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美酒賦予我們快樂。我們早已過了解決“有和沒有”的溫飽階段,特點是“終于有酒喝了”;也過了“好與不好”的小康階段,特點是產品豐富、面子消費濃厚;現在已經是“優與不優”的階段,其特點是對品質的要求開始苛刻。尤其是富裕的新貴階層隊伍的日漸龐大,對具有高品質屬性的產品的趨之若鶩。盡管茅臺屬于非生活必需品,但消費結構快速變化,導致消費分級加速,白酒消費高端化并非是趨勢,但確實有龐大的群體在渴望高端產品。這不是茅臺的邏輯初衷,是消費環境主導了這一切。
2018年的數據顯示,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萬億中,用于煙酒食品采購的約為7萬億,酒類約占1萬億,較上年增幅10%,居民可用于消費支出在增長,更為重要的是,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在高速增長,這也成為消費升級的主要推動者。取茅臺“一瓢飲”,在這個大的消費變遷中,盡管有些預料之外,但委實是合情合理。否則,我們酒業的消費升級又何從談起呢?
再說說非技術驅動的茅臺必然要以品牌為核心動力,這也是造就茅臺一騎絕塵的根本原因。尤其是當下資訊如此發達,茅臺里里外外散發出的高光,照亮了高收入階層人們的眼睛,品牌集中的案例在酒業內不勝枚舉,但高度集中的案例就寥若晨星了,除了茅臺,估計就只有燒酒了——沒錯,上世紀五六十代前白酒的學名就是燒酒,把一個品牌和一個產業去相提并論,確實有些顯失公允,但惟有此方能說明問題。我們不妨暢想一下,如今消費市場人口基數如此巨大,占總人口20%的高收入人數已達到2.8億,如此龐大的高端消費群體在對某些品牌的認可度高度一致的時候,這類品牌消費品的供不應求也就勢不可擋了。茅臺在品牌核心訴求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推崇奢華,但緊緊抓住了奢侈品的兩個核心點:稀缺、高品質。這樣的品牌一旦樹立,百年乃至數百年的生命周期是大概率事件。
這里,我們還要深刻洞察到隨著居民健康意識的增強,白酒類的高度酒精飲品的消費總量呈下降趨勢,但高端白酒消費在向高端品牌集中這個大趨勢也異常明顯。再加之這些年我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品牌的露出渠道和產品的到達渠道劇烈變遷,白酒類品牌的迭代越來越快。但高端產品一旦獲取了消費者心智,就很難再移情別戀了。
賈寶玉淺酌低吟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飲”,那可不是隨意的“一瓢飲”,而是風華絕代的黛玉姑娘。當下的酒友奔波在取茅臺“一瓢飲”的擁堵路上,情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
見賢思齊,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