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仙 中國首位獨立酒評人、著名葡萄酒作家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和文化,記得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有一句話,其大意是:“東西方人居住于不同的國家中,只有歌詠同一源頭的事物,東西方才能進行對話。”然而東西方在對話的時候,卻依舊是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導致雙方背道而馳的根本原因是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對話,而中間并沒有熟悉雙方文明和習俗的解釋者,惟有善于互觀和互識的闡釋者,方能為雙方的互動架起一座橋梁。
我覺得,唯有立足于我(中國人),是我來消化和吸收有著西方文明的葡萄酒,最終使之成為我的血肉,這才是一條有效的路子。如果無選擇無理解一味地跟著西方的東西漂,自己則會像浮萍一般,沒有落腳點。
要讓中國人從根本上接受葡萄酒,必須是以立足于我們的文化和習俗、我們的胃的基礎上來消化吸收葡萄酒,方能使葡萄酒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唯有將有著西方文明的葡萄酒消化吸收,內化后創造出我們自己的一套葡萄酒文化,才是最終的出路。
當然,我也能理解要形成我們自己的葡萄酒文化體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大家都等不及,所以這20年來我們一直在照搬西方葡萄酒的文明模式。
當下,我們迫切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是人喝酒還是酒喝人?
這些年來,葡萄酒的教育都是以照搬西方各種葡萄酒機構的教育為主流。這種教育在了解“酒是誰”方面是非常好的,但是在中國葡萄酒行業魚龍混雜的環境下,有的從事葡萄酒的教育者并不見得自己就理解葡萄酒就開始教學,他們照搬西方的課本,照本宣科,故而我為這種現象還編撰了一個漫畫段子(腌肉學校)。老師如同撒鹽一般撒專業術語給學生,將小鮮肉腌成老咸肉!諷刺的是這種考級教育一味灌輸專業術語,不求讓學生理解,只為能通過考級。
我們之前的葡萄酒教育過分偏重了“酒是誰”忽視了“人是誰”。試想,如果不關心人,人都不喝酒了,酒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我覺得西方的葡萄酒教育僅在于了解葡萄酒的信息,是以酒為本,而中國人普遍能接受的模式應該是以人為本,尤其是對消費者普及的教育和引導。
根據中國著名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先生的思想,他認為:“中國文化是‘內傾’,是以人為本,而西方文化是‘外傾’,是朝著外物(自然世界)為理論和根據的,是對外擴張型的。”對葡萄酒行業來說,這也是為什么西方重對外推廣,而中國重口碑。
中外都生產葡萄酒,在葡萄酒的傳播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明顯的不同,以前中國的產區很少有像國外產區那樣集中起來頻繁做推廣的,中國酒廠一般靠口碑,個別有實力的酒廠打個廣告。
西方式的推廣多是搞展覽、酒店巡展以及搞品酒會的模式,尤其是近年來巡展相當火爆。從行業內來看,這種模式對于進口商批發給經銷商還是有效果的,而對于買酒喝的消費者,效果顯然沒有口碑那么有效。
我也曾咨詢過數位進口商,哪種方式賣酒是最多的,他們說,一是靠經銷商,二是靠他們在各個城市的朋友。進口商很難通過展覽和巡展得到終端客戶,即使有機會認識幾個愛好者,也只有個別的愛好者買幾瓶性價比特好的酒,進口商根本不想做這樣的生意。
中國人以前喝酒最信任的是周邊親朋好友的口碑,酒好不好喝一般都是喝了以后的感受,就連中國文學上寫酒的文章和詩詞也都是喝了酒后的感受,并沒有像西方那樣將怎么種的葡萄、怎么釀的酒講得那么詳細。
直到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葡萄酒進入中國市場,葡萄酒的傳播和教育才以西方式的以“葡萄酒是誰”這種方式推廣。但如果光注重“酒是誰”而不在乎“誰來喝”,這酒就“與人無關”了,而中國人最在乎的是“與我有關”,如果“與我無關”任何推廣式的展覽都是“與我無關的展示”!
雖然社會上葡萄酒這個詞很熱,但如今中國葡萄酒銷量也不過是150萬噸左右的小行業,要改變這個局面,我覺得,如果從文化入手,顧及中國人喝葡萄酒的感受,對葡萄酒市場的增量非常重要,這也是大家常說的要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