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3時,隨著全國政協第十三屆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今年的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
來自釀酒行業的兩會代表委員攜議案提案,積極參政議政,為酒業發聲,他們或為企業掌舵人,或來自生產技術一線。
本期《華夏酒報》將梳理今年兩會酒業代表委員的最新“聲音”,聆聽酒業最強音,助力酒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高質量發展
目前,在新一輪酒業的發展過程中,競爭已經由單一的戰略升級、產品升級、營銷創新升級為以產區競爭、品類競爭為表現的整體競爭。
“五糧液將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搶抓新機遇推進新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在出席2020年全國兩會時表示,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五糧液要繼續堅持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做強主業、做優多元、做大平臺,努力穩增長、創一流,為“六穩”“六保”多做貢獻,全面奪取疫情防控和企業發展“雙勝利”。
李曙光認為,越是重大關口,越要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作為國有企業,結合企業實際,五糧液集團要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即將出臺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作為“過程安全”,需要從源頭治理,酒業發展只有“抓大不放小”,才能更好地高質量發展。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提出了建立健全市場監管“最前一公里”的建議:第一,將小市場主體納入食品安全紅黑名單制度,加大監管力度;第二,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質量檔案和食品監管信用檔案,對重點人員實施動態監控;第三,將重點人員納入整體社會信用體系,將制假人員申請列入失信人名單;第四,在全社會范圍內宣揚制假售假即誠信缺失的概念,打造“誠信教育”的大眾文化。
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第二大葡萄酒消費國。但目前,我國的葡萄酒產業發展仍不平衡,亟待完善。
全國人大代表、張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洪江接受新華網連線采訪時呼吁,減免葡萄酒產品消費稅,大力推動葡萄酒產業發展,這將有助于種植業、機械、包裝等多個相關產業并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聯主席何曉勇則建議,進一步支持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葡萄酒產業。“應該將國產葡萄酒由工業產品列入農產品范疇,取消10%的消費稅,結合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實際,逐步降低葡萄酒增值稅稅率,降低國產葡萄酒稅負成本。”何曉勇表示,除此之外,還應實施減稅降費等差異化政策,將西部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列入專項給予扶持,進一步支持葡萄酒產業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釀造工藝、生產裝備、衍生品開發等基礎性應用研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葡萄酒產業。
紹興是黃酒之鄉,針對黃酒產業發展短板,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女兒紅釀酒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章國強遞交了一份《關于推動黃酒產業傳承和創新的建議》。
章國強表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黃酒這一經典歷史產業一定能煥發出新活力。同時,要鼓勵企業以聯合、并購、重組、控股等市場化運作手段做強黃酒主業,提高企業競爭力。并要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國有黃酒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企業內在動力。
釋放消費潛能
面對疫情防控“大戰”和企業發展“大考”,消費是拉動2020年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盡管政府報告中并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但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是2020年政府工作的重點。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周素明表示,消費需要多管齊下,需要時間,也需要環境。實踐證明,假日經濟能有效促進消費,假日長度與其對消費的刺激能力成正相關。生產生活恢復常態后,沒有得到滿足的部分消費需求可能產生補償性反彈。旅游、聚會這類消費方式,通過增加節日假期,可以更好釋放消費潛能。
為此,周素明提出了關于增加今年傳統節日、法定節日假期天數的建議。
周洪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疫情期間,由于社交聚餐受限,社交場合所需的消費品幾乎都陷入滯銷,未來社交消費會不斷增長,但家庭消費不容小覷。“當家庭消費與社交消費平起平坐時,中國葡萄酒的年人均消費量超過10升,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費國。”
周洪江表示,未來張裕應該在消費者教育、普及、市場啟蒙上多下功夫。“公司要求旗下各子品牌,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每一款產品的競爭標桿進行對比。無論是品質、包裝、價格、推廣等方面,確保市場競爭力不輸于同類競品。”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謀篇之年。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也為刺激消費創造了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白酒工業協會會長、遼寧三溝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京耕表示,發展民營經濟關系到東北振興和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我們要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做大做強民營經濟,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再為白酒申遺打call
2018年,申請世界遺產成為白酒行業呼聲最高的話題。盡管多家企業在積極推動,但至今未能達成。今年,“申遺”依然是不少酒業“兩會”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
“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申請世界非遺,有利于提升中國白酒品牌含金量,提高市場美譽度;有利于我國白酒釀酒文化保護,世代相傳下去;有利于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有利于打開國際市場,提高白酒在國際酒業市場上的地位。”全國人大代表、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建議,將中國白酒釀造技藝作為國家申請世界非遺的重點工作,可以成立國家層面專門機構,協調組織申遺工作,同時,完善非遺法律保護體系,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并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文化自信,嚴格審核、篩選、評估、論證,加速申遺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傳承人、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鑒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也十分關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她表示,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分布在經濟比較欠發達的區域,受到旅游、餐飲、物流業等的影響較大。受疫情影響客觀上講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鑒于此,建議相關單位和部門能夠出臺階段性的專項幫扶支持政策。
2019年4月,盤州市“巖博小鍋酒制作工藝”入選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結合非遺保護和鄉村振興具有復雜的因果鏈和交互關系,立足巖博小鍋酒釀造工藝當前實際、未來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期盼,全國政協委員、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還帶來《關于請求將巖博小鍋酒釀制工藝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的建議》,建議推動巖博小鍋酒釀造工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盡管受疫情影響,國民經濟發展迎來空前挑戰,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面對疫情挑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不打折扣。酒作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脫貧攻堅”也成為酒業兩會代表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深化拓展幫扶,堅持脫貧不脫鉤,確保‘真幫實扶、真心實意、真金白銀’不打折扣。”全國人大代表、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衛東指出,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茅臺集團堅決扛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責任,在實現主業穩步增長、保就業保民生、多貢獻稅收的基礎上,助推道真自治縣脫貧摘帽。
2020年,茅臺集團將安排4000萬元幫助道真發展集體經濟、特色產業,有效防止返貧和新的貧困發生。履行國企擔當,繼續推進“中國茅臺·國之棟梁”“習酒·我的大學”“茅臺王子·明亮少年”等項目,幫助更多學子圓夢大學,用實際行動幫助阻斷代際貧困,支持引導受助學子學成后報效祖國、服務社會。
作為釀酒行業“脫貧攻堅”的典型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今年帶來的7個提案中,5個都與脫貧攻堅相關。
余留芬建議,中央今年繼續支持貴州的發展,從財政等各方面請求多對貴州的脫貧致富、鄉村振興建設工作有政策上的傾斜,幫助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加快以后小康社會建設工作的步伐。同時,進一步研究和放寬支農信貸政策,解決農村農民以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廣西天龍泉酒業有限公司是勁牌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廣西投資建立的一個酒業公司,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少數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該公司管理策劃員鄒升廷今年帶來的議案也和助力當地脫貧攻堅有關。
他建議,國家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政策傾斜。
“特別是我們羅城這樣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更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到羅城發展。”鄒升廷在采訪中表示。
與國際標準接軌
過去的2019年,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不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和改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開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
酒業作為“中國國潮”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在國際上持續輸出白酒文化,讓國際友人愛上中國白酒,也引起了不少酒業“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
“中國的飲食文化以及白酒釀造工藝、口感、品牌認知等與洋酒存在較大差異,白酒想要在國際市場得到認可,需要在文化上進行深入挖掘。”5月22日,全國人大代表、舍得酒業生產基地副總經理余東提交了《關于鼓勵中國白酒文化走向世界的建議》,為中國白酒走向世界建言獻策。
余東建議,中國白酒在海外的文化傳播活動需要得到大力扶持,尤其是在組織安排、資金補貼、媒體傳播等方面予以幫助;與此同時,企業需要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得到支持,推動企業向年輕化、藝術化、時尚化方向發展,用中國的、民族的藝術語言向世界講述中國酒文化。
另外,余東還建議,國家相關部委聯合行業協會,在標準制定上,幫助企業在釀酒生產和產品標準上與國際對標,解鎖中國白酒海外銷售的標準障礙。
當下,中國已成為世界酒類第一產銷大國,如何推動中國白酒的國際化發展,向全球弘揚和傳播中國白酒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白酒行業的共同使命。
全國人大代表、洋河股份酒體設計中心副主任李薇帶來了一份關于白酒產區的議案。
她表示,產區是全球美酒的品質表達方式之一,洋河依托洪澤湖濕地,打造了世界濕地名酒產區。
因此,她建議,強化中國白酒產區建設標準,引導中國優質白酒產區形成合力,打造飄香世界的中國名片。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圣達還提交了《關于“年份酒”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建議》。
昝圣達認為,推動年份酒標準與國際接軌,將有利于我國的白酒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易于被國外消費者所接受。同時也能減少概念性炒作、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從而達到淘汰虛假、正本清源之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5次提及生態。明確指出要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有專家指出,價值消費時代下,酒業的轉型升級方向將不僅僅局限在釀酒產業層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還要構建一個多產業結合的產業生態形態。
在《關于鼓勵企業以生態發展理念建設產業園區的建議》當中,余東提出,企業作為生態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之一,應該鼓勵企業以生態發展理念建設產業園區。這種鼓勵首先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制定、細化企業打造生態產業園區的指導意見及配套制度、政策,例如,在稅收、補貼、技術等方面予以傾斜,尤其鼓勵企業結合生態經營及中國特色文化進行園區的打造;其次,政府和行業要引導分類制定特色生態產業園區標準的制定,引導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另外,選擇優秀的生態企業標桿案例在全社會推廣,加大樣板宣傳和展示力度。
余東表示,他之所以提出鼓勵企業以生態發展理念建設產業園區的建議,是因為生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讓人類深刻意識到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直接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多年來,實踐也證明了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對于白酒行業而言,生態發展理念從企業自律開始逐漸形成行業共識,生態釀酒正成為白酒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新鄉市糖業煙酒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買世蕊在今年兩會期間,再次提出了關于黃河灘區的建議,期望國家加大沿黃生態經濟建設支持力度。
買世蕊建議,要盡快啟動沿黃生態經濟研究,推動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強跨區域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南北岸協調互動,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還要加大對黃河中下游生態經濟廊道的支持力度,加強沿線防護林帶、自然保護區建設,科學規劃建設沿線堤壩、人行步道和綠化帶等基礎設施網絡,協同推進森林生態、濕地生態、流域生態、農田生態、城市生態五大生態系統建設。
此外,買世蕊還建議,盡快完善黃河水資源生態補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等機制,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實現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統一。對于黃河灘區的居民,買世蕊依然放在心上,她認為應該在延續原有試點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的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