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金沙江水與岷江水在這里匯聚成長江,蜿蜒流淌數千公里流向大海,通向全球,這個原本在古代交通閉塞的川南重鎮,因為白酒走向世界。
1915年,時任“利川永”老板鄧子均精挑百罐陳年五糧液從宜賓出發,親自押運沿長江而下,穿越整個中國江南腹地,橫渡太平洋,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開啟了宜賓“逐鹿”全球酒業格局先河。一百年間,宜賓孕育出了香醉寰宇的五糧液,先后榮膺“中國白酒之都”“世界十大烈酒產區”等稱號。
2019年,宜賓市55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產量67.67萬千升,增長5.7%;營業收入1302.7億元,增長14.2%;利潤總額283.2億元,增長27.3%。宜賓市白酒產業產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在行業占比繼續提高。
宜賓白酒產區在中國白酒行業格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推動中國白酒行業發展起著重大作用。日前,《華夏酒報》記者走進酒都宜賓,訪專家、進企業,采訪相關部門、協會、園區,全方位解讀“酒都”宜賓的白酒歷史文化,剖析“酒都”宜賓發展現狀,挖掘“酒都”宜賓白酒產業的利與弊,展望“酒都”宜賓未來的白酒藍圖,特推出系列報道《探尋“酒都”宜賓》,向廣大讀者展示一個全新的“酒都”宜賓。
“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長江、金沙江、岷江三江之水所賦予的靈氣和得天獨厚的水質、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以及無可復制的地理特征,孕育了宜賓4000年的釀酒歷史。好水成佳釀,五谷醞瓊漿,酒都宜賓獨有的多糧濃香讓這個“大山深閨”中的城市穿越層層阻礙,飄向整個華夏大地,時時喚起消費者記憶中的悠悠窖香。
“三位一體”,得天獨厚
仲夏時節,雨季的宜賓江畔,大雨洗凈了空氣中的酷暑煩躁,江面薄霧之中,不時穿過一葉孤舟,靜坐江畔,空氣中濕潤的“水分子”陸續在皮膚上“著陸”,形成粒粒小水珠,倍感清涼。
一位初到宜賓工作的成都朋友告訴《華夏酒報》記者,成都、宜賓兩地相距僅300公里,但是氣候卻有很大差異,初到宜賓,放在鞋柜中的鞋子、衣柜中的衣服一周不穿就會“長毛”,剛開始以為是沒洗干凈,反復洗凈后還是不見好轉,最后在當地人的解釋后才得知,這是宜賓空氣濕度大的直觀體現,鞋子、衣服上的“毛毛”就是在一定濕度下生長的微生物。
《華夏酒報》記者在四川宜賓恒生福酒業集團有限公司制曲車間看見,壘砌成堆的曲藥周圍附滿了曲藥蟲,人一靠近,曲藥蟲卻紋絲不動。技術人員說到,曲藥蟲在曲藥發酵過程中必不可少,曲藥蟲越多,曲藥質量越好,釀出來的酒質也會更好,而曲藥蟲在特殊的濕度、溫度等環境中才會生長,宜賓無疑是它們最愛的生活環境。
經過幾天的感官體驗以及兩個身邊小案例,《華夏酒報》記者見識到了宜賓的獨特氣候。翻閱資料,《華夏酒報》記者也了解到,濕熱的氣候是微生物生活的樂土,尤其是釀酒微生物。
一位著名白酒專家表示,白酒發酵生產過程就是一個微生物培養過程,釀酒就是為釀酒微生物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在自然環境方面,宜賓無疑是得天獨厚的。
翻開地圖,宜賓地處北緯28度,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熱量豐足、雨水豐沛,夜雨較多;春秋較長,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7.9℃,年均降水量1070.4毫米,無霜期為340余天。
同時,宜賓黃壤土占比達22.5%,特別是弱酸性黃粘土,粘性強,含沙量少、細膩,水分不易流失,非常適合微生物的棲息和生長繁殖,一直是宜賓地區釀酒生產筑窖和噴窖的專用泥土,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鎳、鈷這兩種礦物質在宜賓以外的釀酒地區很少見。
此外,金沙江和岷江大量吸取青藏高原、川西高原高山融雪,匯集成河,穿越高山峽谷奔流而下,在宜賓完成交匯,水質優良,甘美可口、雜質少,富含對人體有利的20多種微量元素,可謂釀酒的上佳水源。
這種獨特的氣候、土壤、水源“三位一體”的自然條件,極有利于窖泥的老熟,制曲微生物的富集,釀酒微生物的生長、繁衍,為宜賓多糧濃香的釀造提供了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生態環境,也是宜賓白酒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悠悠窖香,千年傳承
在宜賓東城區鼓樓街的“利川永”“長發升”老糟坊、在宜賓市南溪區“水巷子”老糟坊等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前店后廠”傳統糟坊特色,斑駁高墻之下,釀酒工人們光著膀子,拿著鐵鍬、推著手推車,用最原始的工具辛勤耕耘。他們抓糟醅識酒香、聞酒香定分級,依靠敏銳的感官和豐富的經驗孕育經典的傳世濃香。
一位河南的消費者認為,宜賓多糧濃香酒最大的特點就是開瓶就能聞到濃郁的多糧酒香,入喉凈爽、口感柔和、酒質特別好,同樣是52度白酒,可能其他地區的白酒喝上一斤就受不了,而宜賓濃香白酒卻能喝上一斤多。
千百年來,宜賓傳承并創新了以五糧釀造為核心的多糧釀造技藝,與宜賓先秦先民用稻、麥、黍、秫藥曲、小罌封釀有異曲同工之處。
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專家在宜賓漢代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了大批銅制器皿罍、壺、勺等和為數眾多的陶制酒具。1984年7月,在宜賓縣橫江鎮出土的酒器“蟬紋青銅爵”,據考證為戰國時期所鑄造。由此證明,從戰國到漢代的宜賓,這些生動的酒文化寫照證明酒已經滲透到宜賓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唐宋文學發展鼎盛期,一大批贊美宜賓酒文化的經典詩詞傳唱至今,唐代詩圣杜甫在飲用“重碧酒”后即興賦詩:“勝絕驚身老,情忘發興奇。坐從歌伎密,樂任主人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對“荔枝綠”也是贊不絕口:“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擘千顆輕紅肌。發醅葡萄未足數,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能同此勝絕味,唯有老杜東樓詩。”
史料記載,13世紀初的元代中期,隨著白酒發展的逐步成熟,當時的宜賓已經是全國釀酒最集中的地區,三江之畔的敘州,官運酒坊眾多,酒肆、茶樓林立,不僅釀造出數量巨大的民間用酒,也成為宮廷用酒的主要來源之一。
到了明清時代,宜賓釀酒之風日益盛行,許多明清古窖池被完美保留至今,而且仍在持續不斷地釀酒,如五糧液的明初古窖池已連續不間斷發酵652年,這些都成為宜賓各大酒企的金字招牌。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各行各業辦酒廠的熱潮,而在那個時期,宜賓許多區縣更是出現了鄉鄉有酒廠的“盛世”。隨著社會發展,大浪淘沙后,宜賓仍保持著行業內較高的白酒產能,成為宜賓經濟發展賴以生存的根本。
經過走訪發現,宜賓許多酒企都保留著歷史悠久的古窖池,擁有一批最嫻熟的釀酒工人和權威的生產專家,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是對匠心技藝的經典傳承,這或許就是宜賓白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