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那么,面對白酒行業在2017年進入調整期過后的復蘇,在行業“馬太效應”日益凸顯的同時,為其他中小型優質白酒企業找到一條發展之路,從參與制定純糧固態發酵行業標準,通過產區進行資源整合,倡導品質消費,自然就成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瀘州老窖集團原董事局主席、瀘州老窖股份公司前董事長、中國酒業協會固態白酒原酒委員會理事長謝明整合瀘宜遵產區的一個初衷。同時,基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論基礎,在推動整個瀘宜遵產區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理念的同時,通過一個產品來實踐產區與市場接軌,最終通過產品的形式向外輸出,則成了謝明踐行整個中國酒業協會固態白酒原酒委員會關于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的標準對接市場的關鍵一步。
2016年9月6日,中國第一款按中國酒業協會制定的行業標準生產的純糧固態原酒——瀘宜遵固態原酒由謝明親手搬下了生產線,至今已經有4年時間,瀘宜遵固態原酒在中國酒業協會固態委員會的嚴格指導下,率先成為了原酒委員會制定的中國酒業協會團體標準的踐行者,并得到了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166項權威檢測。一經上市,便得到了消費者和市場的廣泛認可,在品牌方面成為中酒協原酒委員會推薦產品,上市兩年后,獲得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品牌戰略委員會的推薦用酒;在市場層面,2016年下半年初創團隊投的幾百萬元,不用廣告宣傳僅靠消費者口碑傳播,至2019年銷售收入突破1500萬元。
“酒悟天下”傳播模型開辟白酒產品與品牌新思路
當瀘宜遵固態原酒作為原酒委員會制定的中國酒業協會團體標準的踐行者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未來如何更好地使整個瀘宜遵產區的優質原酒完成從1到100的發展,自然就成了謝明思考的問題。于是,通過還原整個品牌實踐的過程,從不同維度解構瀘宜遵原酒及產區的特點,并結合多方面的因素,攜手《華夏酒報》完成了連續五期的《瀘宜遵“酒悟天下”》系列報道,并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四川新聞網、《中國食品報》、今日頭條、騰訊、網易新聞等數十家媒體轉載,引發了業內外的共同探討。
謝明在與《華夏酒報》記者共同構思《瀘宜遵“酒悟天下”》系列報道之初,就提出了對酒行業從企業到技術,再立足于酒文化的挖掘,并率先提出,如果把名酒比作“大家閨秀”,這些大品牌就好比大家閨秀,出現在各種高端場合,是代表中國白酒高端、尊貴的引領者,代表中國白酒的品牌高度。但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渴望消費到性價比更高的優質白酒,這個產區內的優質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就好比小家碧玉,能滿足更多普通消費者的需求,所以產區原酒代表了固態發酵純糧原酒的品牌寬度,未來的特征是品牌向左,產區原酒向右。
四川省的瀘州和宜賓以及貴州省的遵義分別是濃香型、醬香型的優質白酒產地,如同波爾多之于法國,瀘州、宜賓、遵義形成了“中國白酒金三角”區域。謝明希望通過本輪傳播,意在溯源一個瀘州、宜賓、遵義三足鼎立形成的中國白酒產區,將如何推動未來行業的走勢。
就本次傳播效果來看,《瀘宜遵“酒悟天下”》連續五期推出后,不僅完成了傳播目標,還在這個過程中從理論上完善了借道白酒產區溯源,實現中國文化軟實力著陸;產區溯源有利于“雙循環”經濟在中國白酒業落地兩個方面的理論基礎。
借道白酒產區溯源,實現中國文化軟實力著陸
“中國白酒未來的發展,必定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被認可。”謝明說,“就像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我們認識美國,主要是麥當勞和好萊塢文化傳承的考證和闡述。”那么,此刻《瀘宜遵“酒悟天下”》系列報道,意在對標白酒的文化屬性以及快消品的特征,要像國際化,比如要開啟一段生活方式。
“例如,中國茶、中國酒和中國白酒,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謝明向《華夏酒報》指出,未來中國的軟實力是要靠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來實現。未來,中國軟實力要走向世界,就得講一講中國白酒產區的溯源。在這個過程中,催生產品催生產區催生世界性的消費品牌。
謝明認為,由于中國目前沒有消費性的奢侈品牌,但中國需要走向世界的消費品牌,中國消費需要奢侈品牌,而中國白酒最有可能催生出世界性的奢侈品牌。同時,我們的生活品質不能降低,這就有了品質來自核心產區,價格我接受,自家口糧酒——瀘宜遵產區原酒。在溯源過程中,就必須有產區溯源?;谏厦嫒齻€方面的考慮,在《華夏酒報》持續五期的《瀘宜遵“酒悟天下”》系列報道當中,通過對謝明和瀘宜遵的采訪,從天府之國的水、糧、藏、地、窖、藝六個角度解讀了瀘宜遵產區的產酒優勢和天府之國的大氣候與文化傳統之間的關聯,又從天府之國農耕文明的發展追溯了瀘宜遵產區的文化溯源,緊接著發現了飲純糧固態發酵原酒,在尊重傳統和敬畏自然的同時,如何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一個產區打造概念要落地,勢必需要一個品牌的落地,瀘宜遵酒業品牌作為產區按照標準所孕育的尊貴之源,與市場接軌,并得到認可。
產區溯源有利于“雙循環”經濟在中國白酒業落地
把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釀酒企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超過8350億元,同比增長6.8%,高于全國工業3個百分點;利潤1611.7億元,同比增長12.8%,高于全國工業16.1個百分點。過去5年,中國酒業在企業數量減少、產銷量減少的同時,單位產品銷售收入逐年增長、利潤水平逐年上升。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指出,“2020年突發的疫情,使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后疫情時代,中國酒業要認清市場結構、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努力構建新的產業生態。認清標準體系、社會責任體系、文化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人才體系構建對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明確產業發展方位。”
根據中酒協的規劃,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釀酒業需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的潛力,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從品種、品質、品牌三方面開展工作:增品種,就是要深度挖掘消費者需求,進一步加強創新,積極豐富和細化酒類產品的種類。同時,要加強創新升級產品標準化建設,形成必要的門檻和制度性要求,確保產品符合消費者的認知和期待,充分保證消費者權益;提品質,就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傳統釀酒業中的全流程應用,開展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增強企業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為產品品質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創品牌,就是要深入挖掘酒類品牌背后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價值,將企業文化、歷史積淀、產品價值等因素融入產品形象和品牌設計中,逐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消費者美譽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軟實力。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瀘宜遵“酒悟天下”》系列報道所提出的通過產區溯源將濃清醬三種香型進行整合,按照原酒委員會制定的標準全面踐行不同品類的產品,在品質方面,以中酒協固態白酒原酒委員會理事長謝明牽頭,并邀請茅臺前總工呂云懷、五糧液前總工劉友金、瀘州老窖總工沈才洪、汾酒總工杜小威、洋河總工周新虎、沱牌前總工李家民為瀘宜遵品質進行把關;創新品牌方面,根據謝明的思路,在整合產區原酒過后,在推動在整個瀘宜遵產區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理念的同時,通過一個產品來實踐產區與市場接軌,最終通過產品的形式向外進行輸出。
“此舉不僅對標了中酒協的發展思路,更進一步為‘雙循環’經濟中國白酒業落地提供了樣本。”謝明告訴《華夏酒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