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繼7月6日,中國酒業協會代表國內葡萄酒產業提交反傾銷調查申請;8月18日,商務部正式開啟調查以來首個“靴子落地”。
對此,澳大利亞農業部部長David Littleproud表示非常失望,并明確否認了澳大利亞葡萄酒生產商向中國傾銷了產品。而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Wine Australia)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回應稱,將與澳大利亞政府繼續為澳洲葡萄酒產業和中國合作,并配合仍在進行的傾銷調查。
澳大利亞葡萄酒或將受挫
事實上,自2015年中澳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來,澳大利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迎來“井噴式”發展。
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數據顯示,原瓶裝進口澳大利亞葡萄酒數量從2015年的56667千升上漲至2019年的147576千升。
2019年,受零關稅利好影響,澳大利亞葡萄酒更是超越法國,成為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第一大國。到今年,盡管受疫情影響,澳大利亞葡萄酒依然是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的“老大”。
那么,公告的發布,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會不會改變這一行業的格局?
我們先來算一筆賬。
根據商務部的公告顯示,保證金金額=(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保證金征收比率)×(1+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如果以一瓶酒完稅價格是100元來計算,疊加進口增值稅稅率13%,需要交納的保證金金額就是120.91元~239.67元不等。
根據《反傾銷條例》,反傾銷程序分為申請、立案、初裁、終裁、期終復審等環節。而臨時反傾銷措施自公告規定實施之日起,不超過4個月;在特殊情形下,可以延長至9個月。
“這也意味著商務部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做出終裁。換言之,在上述期間、商務部做出終裁之前,進口澳洲葡萄酒都要向海關交納保證金。”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海關業務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律師表示,終裁做出后,保證金將轉為終裁確定的反傾銷稅,如兩者出現差額,遵循“多退少補”的原則。
這些保證金該由誰來埋單?
采訪中,多數經銷商表示并不愿意支付該筆費用。
“中國葡萄酒市場呈現出渠道界限模糊化、市場碎片化、產品需求多元化等特點,經銷商已經很少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了。像我公司進口的葡萄酒除了澳大利亞外,還有法國、智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葡萄酒。”葡萄酒進口商梁先生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未來,他們會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進一步完善公司的產品布局。
那澳大利亞葡萄酒莊是否可以承擔這筆費用?
對此,《華夏酒報》記者獨家采訪了澳大利亞葡萄與葡萄酒協會(Australian Grape & Wine),其首席執行官Tony Battaglene表示,各酒莊將如何應對尚不明確。
“但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亞葡萄酒價格普遍較高,疊加稅收等因素影響,將使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大打折扣,未來會有大批酒莊將市場中心轉移到其他國家。”Tony Battaglene說道。
的確,就在11月30日,反傾銷調查被抽樣公司之一——富邑集團就發表聲明稱,將調整部分銷往中國市場的葡萄酒的銷售方向,其中,奔富豪華葡萄酒系列以及Bin系列將從中國轉移到澳大利亞本土市場、美國和歐洲等其他市場。
在2020財年,富邑集團近三分之一的收益來自中國,并且中國市場展整個集團亞洲地區總收益的三分之二。自反傾銷措施公布以來,富邑集團的股價暴跌,其在澳大利亞ASX200股市的市值已縮水約16億澳元。
根據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9月的財年,中國大陸、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穩居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五強”。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占其葡萄酒出口總額的39%,與其他四國加起來的總和一致。
顯然,臨時反傾銷措施對于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來說并不是有利消息。
又是誰的機遇?
“這幾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大行其道,從長遠角度來講,反傾銷有利于公平競爭。”從事葡萄酒教育與推廣的王女士告訴《華夏酒報》記者,反傾銷措施對除澳大利亞外所有葡萄酒都有利好,尤其是多產餐酒的智利、西班牙等。
對此,國際注冊葡萄酒貿易大師、FuW國際獨立葡萄酒專家協會專家Jörg Philipp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智利葡萄酒很有可能后來者居上。他們和中國也簽訂了自貿協定,享受進口零關稅待遇,并且兩國關系日趨密切,貿易發展持續向好。”Jörg Philipp分析指出,反傾銷措施采取不僅利好智利,還可能惠及至阿根廷、西班牙和南非等國家,甚至中國的國產葡萄酒,如果能積極布局,也會從中分一杯羹。
“對國產酒來說,這是一個利好,也會帶動消費群體在認知上發生轉變。”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整個市場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國市場原本就是國際化的市場。消費者現在對于商品的選擇,主要的指向并不是進口酒就好,國產酒不好,而是逐漸開始轉向產品自身。品質好加上價格合理,再有些品牌效應的葡萄酒會越來越流行。
在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平臺總監劉珊珊看來,目前的中國葡萄酒市場形勢本來就是少數人的狂歡、多數人的凄涼。這次的反傾銷倒是給為數不多的少數空出了一些名額,懂得適時發力(包含品質和口感革命,這個時代不接受故步自封)的品牌有機會占領這個市場。
“中國葡萄酒是時候出現一個如‘奔富’的品牌了,或者大單品也可能,這些年的技術革新、品質基礎、市場培育、大品牌旗下的精品酒莊有機會,有特色的精品酒莊也有機會。”劉珊珊說道。
“多年來,澳大利亞葡萄酒確實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喜歡。他們有像奔富這樣的旗艦品牌來開拓市場,后續品牌再跟進也紛紛效仿,打造高品質的葡萄酒形象。”Jörg Philipp指出,幾個世紀以來,葡萄酒主要生產國都是這么做的,事實證明,這很有必要。在分析市場趨勢和傾聽消費者意見上,中國國產葡萄酒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未來,應該發揮國產葡萄酒的優勢,明確市場定位和形象,通過加強對地域、文化、土壤以及中國葡萄品種的研究,生產具有中國風土特征的葡萄酒。”Jörg Philipp進一步補充說,一旦消費者喜歡上了葡萄酒,并以喝中國葡萄酒為榮,那么,中國葡萄酒就會受到更多本國葡萄酒愛好者的青睞。
對此,王德惠指出,國產葡萄酒企業想要借勢,還要做好更多基礎工作:第一,把國產酒品質要提高,并且保持穩定;第二,穩定品質和產品價格之間的對比要合理。
“品質確實不錯,但是價格非常高,又沒有品牌效應,同樣也是不好賣的。”王德惠補充道,國產葡萄酒還要改變市場的營銷模式,目前,源于互聯網+和消費理念的改變,興起了一些新形態,國產酒要利用市場過程中的“變化”采取一些創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