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簡單,這些酒是老酒,老酒可以喝,也可以藏。
老酒市場如此誘人,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投資老酒、收藏老酒呢?
因為茅臺的瘋狂,老酒收藏正在成為一種現象。哪怕是當下疫情期間,茅臺的價格依然堅挺。
大家都在說“宅在家里,消費場景消失了”的時候,其實大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場景,那就是收藏。
任你風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動。說的是茅臺,其實也是以茅五劍為代表的老酒收藏。
當然,老酒受寵并不是當下的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風生水起,只是許多人不太關注罷了。
現在,我們來說說這幾年都是誰在玩老酒,以及老酒應該怎么玩的話題。
酒廠:激活老酒,帶動次新酒
現在的酒廠很重視文化,因為重視文化,所以也開始關注老酒。酒廠希望老酒能夠為他們的文化建設增添不一樣的色彩。
這對曾經一直處于“地下”狀態的老酒行業而言,是一個莫大的福音。
然而,事實上卻又不是那么回事。
筆者去過很多酒廠,發現他們對自己的產品都持懷疑態度。為什么?因為很多人連最起碼的真假都辨別不了。
有時候,明明是一瓶特別好的酒,但是酒廠卻很懷疑:放了這么長時間,還能保存這么好,假的吧?
不懂沒關系,這并沒有影響酒廠對老酒的熱情,因為借助老酒可以提升品牌的熱度,也可以推出一些新的紀念酒來銷售。
這就是當下老酒亂象之一:被企業當作營銷工具過度使用,卻掩蓋了其真正的價值。
老酒的真正價值是什么呢?
首先是文物價值。酒廠的歷史文化可以無限長地挖,但是卻很難找到實物證明,老酒不一樣,每一瓶老酒都是最好的活文物。
其次是文化價值。什么是文化?文化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段歷史,也可以是一種工藝,還可以是一種品質。實際上很多時候,酒廠不需要刻意“創作”,幾瓶老酒就可以把企業的文化講得很清楚。
第三是投資與收藏價值。投資與收藏實際上是兩個概念。喜歡老酒的并不一定全是收藏,有的人就是沖著投資價值而來的,最典型的就是茅臺,茅臺是最佳投資品,但未必是最佳收藏品。
為什么?因為收藏愛好者有一個非常重要且很自我的理由——“我喜歡”。這是情感因素,與市場無關,與品牌價值無關。比如,有人專門收藏古井貢、文君、杜康等文化味十足的老酒,也有人專門收藏山東酒、四川酒和貴州酒等五花八門的老酒。
據筆者觀察,現在的企業雖然愿意參與老酒的一系列活動,但其實重心還是放在了新酒的銷售上,畢竟老酒給企業帶不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于是,許多企業搞活動往往是匆匆推出一款新的紀念酒,但因為動機還是“營銷”,目標還是“銷售”,因此,效果多半不佳。
筆者認為,酒廠不一定非要推出一些“復刻酒”或者“紀念酒”,而是應該對市場的老酒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把老酒的價值激活,帶動“次新酒”的投資與收藏。
這一點,茅臺、五糧液、郎酒通過“老酒回家”、“老酒還鄉”等活動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
收藏愛好者:愛酒懂酒,然后再藏酒
老酒圈這幾年一直很熱鬧,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上老酒專家多如牛毛,朋友圈里以老酒為生的微商比比皆是。部分人看似什么都懂,也什么都敢說,并且說的頭頭是道。
然而現實中,一部分人連酒都沒喝過就妄加評論,這是老酒圈的另一個亂象。
事實上,很多收藏級的老酒不可能天天在我們的朋友圈出現,部分專家看似很專業,但其實很明顯的“底氣不足”,底氣不足是因為他們沒有積淀,既沒有藏品,也沒有知識。因為沒時間也不愿意花時間、花金錢來認認真真地看看酒、品品酒。這樣的現象在老酒圈很多,對老酒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尤其有明顯的誤導作用。
說實話,買幾瓶陳年老酒不是什么難事,但是要真正收藏幾瓶有含金量的藏品,卻是一門極高的學問。需要對每瓶酒的包裝、防偽、酒標、酒體、品牌、歷史、文化等許許多多的細節進行辨別。從真假的辨別到專業的保存,實際上每一項都是一個專業活。
這么說并不是說老酒只是屬于少部分人,我反倒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玩老酒。對于如何玩,我有以下4點建議:
首先,要真心喜歡酒。這種喜歡一定要發自內心的喜歡,如果你是“發燒友”,那么你就能體會到收藏的快樂。
其次,要懂得一點酒的知識。最好能夠懂一些酒的基礎知識,至少要知道國內外一些基本的名酒品牌和核心產區與產品,比如白酒的十七大名酒、干邑的三大品牌。
再次,要記住老酒的味道。一定要創造機會多品鑒老酒,并記住每一次的味道。
最后,要深入研究老酒。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不深入研究,那么可能永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有價值的老酒,什么老酒是拿來喝的,什么是拿來藏的。
(作者系中國酒業協會名酒收藏委員會常務理事、鑒定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