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中平原有一個千年古縣,名曰郟縣,宋代蘇洵、蘇軾、蘇轍三大文人就葬于縣城西北小峨眉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至今還在為人們所傳唱,豪放的美酒詩篇讓這個北方不是太大的縣城至今還保留著粗獷豪爽的酒風。
10月26日,記者在縣城東南“中原第一紅石古寨”——臨灃寨“豫寶齋酒器藝術館”見到了館長李占顯。今年47歲的李占顯講述了酒器收藏的快樂與博大精深的華夏酒文化。
李占顯是土生土長的郟縣人,20多歲的時候,只身一人前往鄭州,通過不懈的努力,學得了一手精湛廚藝。經過打拼,他幾年后成了一家飯店的老板。閑暇的時候,李占顯順手炒上幾個菜,拿出珍藏的老酒,邀上幾個好朋友,切磋一下酒量,增進一下感情。
“如果不是一個沾滿貝殼的酒瓶,可能這輩子也不會戀上酒器收藏,更不會建成這個河南省最大的民間酒器藝術館。”李占顯高興地說。
李占顯清晰地記得,那是2008年的9月,他在廢品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沾滿貝殼的酒瓶,看著這個富有藝術氣息的酒瓶,李占顯愛不釋手,用自己收藏多年的一瓶老酒換回這個酒瓶。也就是從那時起,他便與酒器結了緣,并走上了一條以商養館,大力弘揚酒器文化的道路。
李占顯收藏的酒器主要有陶瓷、紫砂、金屬、竹質四大類,品種有3000多種,數量20000多個。酒器多以陶瓷為主,種類涉及汝瓷、鈞瓷、彩瓷以及河北的哥瓷、定州的定瓷、福建的建瓷等。談到李占顯的鎮館之寶,當屬“關公”酒器,該酒器為鈞瓷材質,通體貴族黃釉,高一米多,設計精巧,神態逼真,將關公的豪情與酒文化的厚重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件酒器現在已屬絕版,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這件酒器設計巧妙,在‘關公’的左手與手臂連接處有一個機關,可以從這里把酒倒進去。由于它過于龐大,如果全部盛酒,人是搬不動的。所以,只在左臂部分存酒,其他地方不存酒,全身并不是連通的。”李占顯說。
在“豫寶齋”的酒器藝術館里,偌大的展廳擺滿了各類酒瓶,酒瓶的樣式有寶塔、房子、火箭、葫蘆、望遠鏡、鏡子、水車、地雷、華表、琵琶、玉璽形等。這些酒瓶還分為珍禽異獸、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山水花鳥、十二生肖、綠色軍營等多個系列,而人物系列除了四大名著中的金陵十二釵、梁山好漢外,還有五虎上將、竹林七賢及秦始皇、李時珍、張飛、諸葛亮等。
李占顯不僅收藏酒器,還自己設計酒器。2013年,他獨自設計了一件《嫦娥奔月》酒器,并由汝州一家汝瓷廠投入批量生產。汝瓷,始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產于汝州市而得名,現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坊間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窯一片”之說,足見其珍貴。
李占顯告訴記者,汝瓷紀念酒瓶拉坯成型,長19厘米,寬8厘米,高32厘米,造型莊重大方,古樸典雅,刀法流暢,工藝精細,線條柔順,棱角自如,形體得當。其胎壁較薄,胎堅致密,瓶上內容豐富多彩。從正面看,在“月亮”上,廣寒宮、桂花樹、玉兔,應有盡有,皆以浮雕展現;嫦娥五官勻稱,頭束圓髻,穿無袖長裙,肩披飄帶,腳蹬祥云,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巾帶顯示出她正在凌空翱翔,其表情嚴肅,目視下方,好似在尋找地球上的后羿;背面中左部有隸書“珍藏酒”三字,下部居中有楷書“豫寶齋酒器藝術館”八字,底部有“中國汝瓷”字樣及收藏編號,整個瓶體人物肖像生動逼真,惟妙惟肖。
李占顯認為,酒器是歷史的足跡,生活的縮影,民族的品牌,國家的名片。收藏時要多考慮那些技術含量高,藝術造型別致,具有鑒賞性、紀念性、稀有性的酒器。收藏時不要急功近利,要著眼于長遠,要通過酒器,將更多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元素挖掘出來,讓中國酒文化和酒器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