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背后,是國家力量、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眾志成城,也是千千萬萬的扶貧干部和脫貧奮斗者的共同努力。酒,作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也為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十三五”規劃指導下,酒企紛紛組建扶貧隊伍并積極探索精準扶貧的新模式。其中,茅臺集團構建集團黨委包帶、黨支部包村、工作隊到村、駐村第一書記到崗、黨員干部幫扶到戶的幫扶工作格局,建設了一批小康公路,打通“最后一公里”;五糧液集團因地制宜地打造富民產業,通過“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特色產業基地+梯隊人才建設+農戶”模式,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并為村民在增收致富上開辟新門路,被人民日報授予“中國精準扶貧優秀案例”。
扶貧不僅需要“輸血”“造血”并行,更要扶智、扶志。
為了讓貧困孩子能上學、上得起學,“國窖助學”“郎助郎·上學堂”“勁牌陽光牌”等一系列捐資助學、援建學校的公益活動連年開展,助力貧困學子圓夢校園。同時,多家酒企通過產業基地技術培訓、農民夜校等多種載體,助力地方教育培訓體系建設,為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培養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傮w來看,酒業在基地建設、產業打造、消費幫扶、教育扶貧等方面的積極實踐下,打出了一套“物質輸血”“產業造血”“扶智扶志”的脫貧組合拳。
多樣化的扶貧模式也帶動了酒類產業自身的向上發展。一方面,汾酒、酒鬼酒、伊力特等眾酒企加大對釀酒原材料產業基地的投入和建設,將“田間地頭”當成第一車間,從原料的品質抓起,為酒業“高質量”發展穩固生產根基;另一方面,在促進扶貧產業精細化和市場化的運作中,酒類品牌價值被不斷放大,并形成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和聯動,催生酒業源源不斷的“內動力”。
可以說,在奪取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道路上,酒業以拳拳之心、行“酒酒”之功,繪就了一幅脫貧事業的魅力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