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借“十三五”圓滿收官的東風,近期,白酒業從行業到產區再到頭部企業,都給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那么,未來白酒產業的發展需要圍繞哪些綱領進行發展?白酒企業董事長們應該從哪些方向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和藍圖呢?
從行業角度來說,白酒董事長們的及格線是10萬元/噸。
“十四五”期間,白酒行業產量將穩定控制在800萬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長6.7%,年均遞增1.3%;銷售收入將達到80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5.6%,年均遞增6.3%;實現利潤20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7.0%,年均遞增6.5%。根據上述計算,“十四五”期間,白酒產業的整體噸位價需要從“十三五”的7.87萬元/噸上升到10萬元/噸。總的來說,白酒釀造噸位價要整體上漲27%,利潤從“十三五”的1.95萬元/噸上升到2.5萬元/噸,每噸利潤上漲25%。從這兩組數據來看,未來中國白酒行業的發展機會主要聚焦在主力香型中高端化的提升和發展上。
“十四五”噸位價必須實現完成10萬噸的行業平均目標,才是白酒上市公司董事長們基本合格線,也就是年產10萬噸的白酒企業,其銷售額在100億規模及以上,才符合未來“十四五”白酒產業發展規劃。
從競爭角度來說,白酒董事長們的優秀線是400億規模。
對2020年19家白酒上市企業的年報進行分析,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貢酒、牛欄山等7家企業的營收總額為2244.57億元,占據19家酒企營收總額的88.50%,這個占比在2019年為86.89%,頭部集中趨勢進一步加強。
從目前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未來“十四五”頭部核心企業產區規模基本線是400億,其中,茅臺和五糧液已經穩坐頭部企業的頭把及二把交椅,老三的競爭將在洋河、瀘州老窖、山西汾酒之間進行激烈角逐。從目前市場競爭態勢來看,醬香主導產業的大環境下,濃香頹勢已經日益明顯,而清香作為具有悠久歷史和底蘊的主流香型,更高的生產效率和國際化的品質體驗,將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汾酒一枝獨大領導的清香全國化發展,正在復制茅臺酒的成功過去,因此更具有品類發展潛力和全國化擴張的優勢。
從產區角度來說,白酒董事長們的長青線是50萬千升。
當前,白酒行業市場向頭部品牌和核心產區集中已是行業共識。在此背景下,主要白酒核心產區均發布了信心勃勃的產業發展目標。例如,瀘州提出要在2025年實現1500億營收的目標,宜賓將實現100萬千升產能和2000億營收的目標,呂梁和亳州則同時提出了50萬千升和500億營收的產業目標。
可以說在“十四五”期間,50萬千升是主要白酒競爭的基本線,沒有50萬千升的產區規模,不足以在未來參與全國化的市場競爭。粗略計算,2020年,六大產區白酒產量合計326.56萬千升,占全國約44.1%,占比較2018(39.79%)、2019(42.85%)年持續提升。到2025年,6大產區白酒產值合計將達到7500億元左右,按照《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全國白酒產業2025年銷售收入9500億元的預測,六大產區將占到約78.9%的份額。因此,未來市場將繼續向核心產區聚攏,只有依托核心產區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