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習慣稱呼劉世松先生為“劉總”,盡管他卸任《華夏酒報》總編輯職位已有5年之久。在曾經長達18年的時間里,他的名字都與這張中國酒業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報紙緊密相連。我猜想這段經歷,無論對于這份報紙或是他本人來說,都會是一段難以抹去的珍貴回憶。
在離開《華夏酒報》后,劉世松先生調入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局,期間主持完成了煙臺市葡萄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年8月,他去往北京,出任《中國集體經濟》雜志社常務副總編輯,并兼任《中國酒》雜志總編輯。2013年12月調入濱州醫學院,籌備組建了濱醫葡萄酒學院,并擔任葡萄酒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至今。
幾經工作調整,曾經的劉總編成為了劉院長。雖然身份有所改變,但他始終沒有離開酒業這片天地,也從未放下手中那支筆。
《中國酒業經濟觀察》是劉世松先生于2015年8月出版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他的種種身份都隱退在文字背后,呈現出來的只是一位酒業觀察者基于20多年的產業認知和思考,給予他身處的這個行業最大的誠意和關懷。
全書分為產業觀察、產業評論、產業分析和產業紀實四個篇章。產業觀察主要收錄了作者對酒業的觀察思考,以及對酒業發展趨勢的判斷;產業評論則是針對行業現象和熱點話題評說論道;產業分析是以研究報告的形式深度解析行業課題;產業紀實則是直面企業和企業家,通過案例分析和對話,將企業經營的實戰要點細致呈現。
由于作者有著20年的記者生涯,又先后從事過媒體管理、政府機構、行業組織、葡萄酒教育等工作,因此本書既具有理論高度和系統性,又注重調查和數據分析,文章深入淺出,值得反復閱讀和收藏。
作為一本定位于產業經濟研究的著作,《中國酒業經濟觀察》中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95年到2015年。伴隨著作者筆下文章不斷變寬變厚,酒業20年間的輝煌、失落、徘徊、新生也一一得以鋪陳。
1998年的山西朔州毒酒案、2001年白酒加收5毛從量消費稅、2002年酒業開啟“黃金十年”、2013年“三公消費”受限重創酒業等等這些曾關系到行業命脈的大事件,作者都曾第一時間深度關注,掌握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數據資料和細節,同時又以全局思維和理性態度剖析了事件背后的因果脈絡。這些記錄和思考對于認識和解讀中國酒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過去這20多年是中國酒業跌宕起伏的劇變期。產業的快速崛起,創造了機遇、活力、財富和夢想,也催生出浮躁、投機、野蠻與失信。紛繁蕪雜的問題和現象一同涌入酒業,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異常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斥著迷茫的時代。身處于此,理性的思考尤為重要,對于人或產業,這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中國酒業經濟觀察》一書中,劉世松先生以透徹的覺察力和冷靜的思索,分析研究了中國酒業的諸多現象和問題,所涉話題包括酒業資本并購、流通變革、國際化、年輕化、飲酒文明、循環經濟、產品同質化、分銷渠道治理等等,提出了諸多切實誠懇的論斷,如“國際化不只是將產品賣到國外”、“中國葡萄酒需要找尋中國風格”、“品牌與文化是支撐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元素”等。這些分析判斷對于產業管理者和企業經營者來說,都是難得的具有思想高度和現實指導意義的啟發式讀物。
在本書的后記中,作者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對于我自己來說,為了一份責任與擔當,無論崗位如何變換,自己在工作上都是傾盡了最大的努力和全部身心,且多年來絲毫不敢放松,對待工作自認問心無愧。”
作為劉世松先生曾經的部下,我對于這段文字有著深刻的體會。共事多年,他的專業與敬業一直都是我輩欽佩和學習的楷模。在他身上兼具記者和學者兩種素養,求真、慎思、明辨、篤行。
在酒業磨礪多年,他沒有居功于已經獲得的成績,而是始終保持著思想的銳度,觀察和書寫著酒業的風云變幻。
不久前,我去看望他,在談笑之間,他依然有著當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風采。
從執筆到執教,角色的轉換也沒有改變這一習性。如同他說,“多年來,觀察酒業,思考酒業,評論酒業,寫酒文章,成為我每天必做的功課。可以說是,一天也沒有停下過。”以這樣的精神和意氣成書,其中的甘苦,只有同樣寫作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對于讀者而言,能夠接觸到這本書的多半是與酒業有所關聯。也許是在酒業打拼多年正處于事業的選擇期,也許正困惑于行業環境的變化而無所適從,也許是業外人士正將目光投向酒業。
某一天,當你陷入沉思希望將酒業的前景看得更分明一些,或許會像此時的我一樣,翻開這本《中國酒業經濟觀察》,又恰好停留在“理性的價值”這一篇。在閱讀這本書后,相信你將獲益于作者20多年的潛心觀察和思考,也許還能感受到他在文字背后,曾經歷的那些路途的顛簸,采訪的艱苦,徹夜的耕耘,微醺的愜意。
在網絡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字和傳播越來越趨于娛樂化,各類媒介上充斥著不假思索的觀點。而我卻仍然篤信,理性嚴謹的思考態度和經過時間篩選后的文字沉淀,仍然有其堅實的陣地,仍然會是一個行業的深度標尺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