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技處承擔部分校內科研成果轉化推進,這是慣例,然而,當這部分功能被“剝離”出來開公司,由原來科技處專業人士主導,進行企業化管理,這番“下海”之舉,國內罕見。
下海之初爭議激烈
科技創新體系中存在“兩層皮”現象——許多科研成果企業無法及時投入應用,并轉化為產業動能;而對企業提出的技術難題、一線需求,研究人員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解決。其中原因之一,在于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專職中介服務機構數量少、覆蓋面窄、功能單一,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產業需求。
高校如何挖掘自身潛力,更好地實現技術專業服務,成為企業創新的有力支撐?去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醞釀改變。副校長陳東輝介紹,當時有兩套方案:一個是將科技處中的這部分功能完全“剝離”,由學校資產管理企業出資成立專業技術轉移公司,在市場大潮中磨礪出戰斗力;另一個是不剝離,在科技處中“小動小改”,如增加人員、功能擴展。“對于走哪條路,當時爭論非常激烈,”陳東輝說,最終,在學校資產企業一定投入下,自負盈虧的技術轉移服務公司成立,法人代表、總經理,是學校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歐陽春發。
“我們認為,成果轉化的重心是產業、是企業,一定要走市場道路。不走,高校科研與產業的對接就是不完全的、不徹底的,”陳東輝直言,學校的探索,不僅是一次逼上梁山,更希望最大限度發揮多方優勢:了解校內豐富科技資源的同時,搏擊市場。他說,“這肯定有風險,但有擔當,才有動力和責任。”
那杯新型果酒釀造器剛剛產出的美味梨子酒,似乎已能品出這份機制探索的甜味。當前,果酒自主釀造的大市場正在崛起,此前馮濤教授解決了其中溫度控制、品質控制的技術問題,研制出了紅酒釀造器。能用葡萄釀酒,那能不能用蘋果西瓜生梨草莓來釀?機器體積能否減小至更適合家庭用?在陳東輝的推動下,去年10月成立的技術轉移公司在校內牽線,在馮教授改良釀造工藝的同時,請來機械專業的張慧敏、龔得利教授團隊完善零部件,還請來青年教師陳文博負責智能電器控制,合作攻關。如今兩家原本幫著進行器械試制的企業,看中其市場價值,爭相“求親”。“與市場更近的同時,校內創新資源也正在應時而動,不斷被激活、重組,這是我們希望見到的局面。”陳東輝說。
首張大單記憶猶新
背靠校內,面向市場,這樣的第三方科技服務機構,如何在并不容易的成果轉化之路上體現自身價值?張玨對公司開業以來的第一張“跨國大單”記憶猶新。
剛剛結束的上交會論壇活動之一——2016長江經濟帶互聯網+國際技術轉移轉化大會上,上海科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印度尼西亞哈利達集團公司三方進行了“褐煤提質技術開發”項目簽約。根據協議,哈利達集團出資1100多萬元人民幣,作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研發經費。
在那背后,還有更多故事。原來,哈利達方面最初了解到應用技術大學材料專業教授張琢在褐煤處理技術方面的水平,邀請她親赴當地礦上實地了解,也是考察張教授的能力。張教授回來后,上海應技大技術轉移有限責任公司由張玨帶隊,與對方公司法務專員等代表就費用等合作細節進行談判。
首先是代表張琢教授“報價”,對研發所需的設備、人力等成本進行估算后進行提交。沒想到,對方公司走完匯報流程后表示對此無異議。當時張玨心想,沒想到那么大單子,那么簡單。沒等他高興完,哈利達開始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企業出于風險控制考慮,希望首先撥付30萬元,用于樣品試制,看到成品后再繼續投入。這可難住了張玨。此前與張琢教授交流時他了解到,雖然她已在褐煤處理技術方面有深厚積累,但不少技術參數源于產自國內的褐煤,若直接用于印尼的礦產,顯然不行,需重新用特制爐子等實驗設備分析化驗。而僅這個特制爐子,就得六七十萬元一套。經過反復溝通、面談,最終,初期投入資金數額被“磨”了上來。
這時候,應技大方面開始提出思考已久的想法:技術開發如獲得成功,能否將未來三年內褐煤項目年利潤的3%給予學校。同時,為落實建設科創中心意見“22條”,學校把收益的85%給予研發團隊。“那時候談判氣氛挺緊張的,甚至一度覺得可能會停了。”張玨說,所幸再次經過反復協商,在上海科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的支持下,最終簽約完成。“簽約儀式的時候簽字拍照2分鐘完成,可談判從去年10月持續到今年4月簽約前一周,整整半年。”張玨說,參與的整個過程有波折反復,但得到的鍛煉也多,“雖然需要自負盈虧,但我們都了解,并不是以掙多少錢為主要目標,核心在于推進成果轉化應用,”在他看來,更了解專業知識、與校內教授們交流更暢,是優勢所在。“下海”的意義,也在于不斷挖掘自身潛力。
困惑不少,前行依舊
一轉眼,技術轉移公司成立已近一年。張玨自己車子的里程表,超過6萬公里的數字醒目。“現在上海創新氛圍很好,學校也在不斷加強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所以想著趁這時候努力做出一些事,”快40歲的張玨,在校內原來的崗位上,一般可以按時上下班,如今重心都撲在公司,與企業談合作、談意向,常常不管早晚,一個電話就上路。他對自己的定位是“銷售”,手下7人團隊中,4人來自校內,其中有兩位分別來自城建、材料專業的教授,基本收入待遇與校內相應崗位持平,其余幾人來自社會招聘。
“我們和其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一樣,有不容易找到合適的人的困惑,”他說,這一行需要對多個專業領域有著基本了解,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對合同等商業知識也需有一定掌握,但一般具備這些條件的,可能不愿意來。此外,自負盈虧的壓力,也推動著這個高校中罕見的獨立技術交易企業奮力前行。
據了解,目前又有兩個大項目正在醞釀中。在公司的牽線搭橋下,國內一家企業登門請賢,與污水處理“大牛”朱勇強教授洽談合作,未來,有望專家技術入股,與對方企業共建專業公司,將最新技術早日應用于生產實際。而技術交易公司在其中,將承擔“代持股”角色,與校內教授一起扛起“創業”風險。還記得多方洽談過程中,朱教授大唿“我解放了”,原來,過去他單打獨斗為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現在有望以更為規范正式、也更有保障的合作形式推廣技術,可以有更多時間繼續鉆研前沿技術。
與此同時,公司法人歐陽春發,自己也有項目。目前,以“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為核心技術的“海綿城市”生態建設理念,已成全球共識。他研發的第四代新型道路材料,可以快速滲水、耐磨防滑,已經受到南美、非洲等地企業的關注,而公司連為這一新型材料特制的專用施工車輛也已著手準備。“沒項目找項目,有項目快速反應,這是市場教會我們的。”張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