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醬香白酒異軍突起的2017年,怎樣看待目前的醬酒形式,如何把握現在謀劃未來?張春新認為醬酒的大機遇就在眼前。
“機遇,不是一般的機遇,是大機遇”,談到今年醬香酒的形式,用“大機遇”這個詞來描述國臺酒業所面對的2017,十年的從業經歷讓他感受到了本輪醬香白酒崛起中蘊含的巨大機會。“這個大機遇要感謝茅臺,發自內心的感謝茅臺!特別是2016年下半年,茅臺價格復蘇、供不應求,受益的是我們啊,買不到茅臺買國臺的多了,茅臺不夠賣賣國臺的多了”。
國臺酒確實是本輪醬酒崛起的受益者。2016年,國臺酒業啟動上市計劃,并向公眾推出了時間表,計劃在主板上市。為此,國臺推出了“廠商聯盟·股權激勵”項目,以“銷售+股權激勵”的措施讓經銷商成為股東,張春新說“這一個項目就實現了4.5億的銷售,收回股權款5.67億”。
今年5月18日,國臺與合作經銷商的股權簽約現場氣氛熱烈,為什么經銷商對國臺的股權激勵計劃強烈看好?“有茅臺在那里擺著,茅臺的今天可能就是國臺的明天,茅臺沒趕上,國臺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對于國臺上市,張春新認為,“產業做加法,資本做乘法。產業和資本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國臺“廠商聯盟·股權激勵”的本質就是“銷售+股權”,既要從銷售市場獲得回報,也要從資本市場實現價值倍增。“廠商聯盟·股權激勵”的初衷,就是考慮通過股權分享吸引一批有實力、有資源、有思路,愿意與國臺共創共享的優秀合作伙伴加盟國臺,強壯和優化市場網絡,打破原有以廠家為主導的廠商關系,將經銷商納入到共通利益體系中,有效提升經銷商的積極性和忠誠度。
國臺酒業提出上市計劃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基于對醬酒行情的看好和自身多年來的積極準備。
十年前,張春新來到貴州國臺酒業,經過5年的努力發展,2012年國臺銷售額達14.75億元;2016年品牌價值達74.36億元。國臺酒業實現了品牌和銷售的雙增長,奠定了國臺在醬香酒領域的地位。
如今,國臺年產正宗大曲醬香型白酒5000千升,庫存五年以上老酒20000余千升,近三年累計利稅突破20億元。國臺,已經成為政府授牌、行業認可、社會公認的茅臺鎮第二大釀酒企業,確立了“貴州國臺酒·醬香新領袖”的品牌地位。
十年醬酒生涯,讓張春新對醬香白酒有了更多的認識,如今醬酒突起,茅臺一騎絕塵絕非偶然,“茅臺好了,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沾光,這是定性的判斷;從定量來說,貴州的酒就是少,全國白酒產量1350萬千升,貴州只有80萬千升,占比5.9%;仁懷只有33萬千升,占比2.4%。不管到什么時候,基本的經濟原理都是物以稀為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這就是機遇,大機遇。”
然而,數量和質量沒有必然的聯系,醬酒也是如此。張春新認為堅守匠心堅持創新才能生產最優質的醬酒“沒有匠心就沒有根,沒有創新就沒有路,茅臺的‘四個服從’就是崇本守道的榜樣。這些年,國臺一直堅持只用當地自有糧食基地的糯紅高粱,其他產區的高粱白給也不要,這就是國臺的‘法’。端午制曲、重陽下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歷經30道工序和165個環節,整整一年才完成基酒釀造,1800天原產地窖藏,每一瓶國臺酒,從投糧釀造到上市銷售,至少需要5年時間”。
而事實上,創新也是國臺酒業在醬酒領域的一大亮點,很多參觀過國臺酒業的人用“震撼”一詞來形容對國臺酒業在釀酒行業的創新,國臺首創三級質量體系、研發品酒機器人、利用現代生物發酵、酒業首個數字儲藏中心以及一系列系統創新。
張春新認為,在大數據、互聯網和工業4.0時代背景下,核心工藝不變,外圍必須系統創新“比如,人背肩扛的重體力、高能耗、高浪費等問題就要用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去解決。
“秉承傳統不泥古,系統創新不離宗,推動中國白酒由傳統的食品釀造產業走向現代生物產業,由重體力、高能耗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型的傳統工業走向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這是中國白酒傳承的必由之路。”
創新不僅在生產領域,營銷也要創新,張春新說:“營銷更要創新,創新就是要折騰,折騰的主題就是如何讓消費者實惠喝好酒,如何讓經銷商輕松賣酒”。
專注于國臺的張春新同時也感受到了行業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要感謝茅臺,茅臺的擔當給行業帶來新的變化。
“原先的酒企之間,特別是名優酒之企、大企業之間不是經常來往,遇到握個手、寒暄下是常態,這兩年不是了,大家走動的多了,互相說好話的多了,多么可喜的變化。今年一月,保芳書記還帶著我去習酒、郎酒學習,習酒的張德芹董事長、鐘方達總經理;郎酒的汪俊林董事長多么開放、低調,前段時間,張德芹董事長給我打電話,路過國臺就要去參觀指導。瀘州酒博會期間,與瀘州老窖劉淼董事長、林峰總經理喝酒,他們喝國臺,我喝1573,大家多么和諧啊,這些變化實際上都離不開茅臺,我們要真誠的感謝茅臺”。
從1999年到2017年,國臺酒業立足茅臺鎮已經整整十八年;從2007年到2017年,張春新在國臺酒業也已經整整十年。正因為對醬香白酒的堅持,在“大機遇”面前,國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