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一家主打川菜和中式雞尾酒的餐廳酒吧在香港蘭桂坊開業。
酒吧名為Bamboo(意為“竹子”),位于川菜連鎖餐廳“十二味”的地下室,兩者共用廚房。目前,酒吧提供3款白酒雞尾酒,這些雞尾酒也出現在餐廳的晚餐菜單上。
Bamboo并不是第一家將白酒制成雞尾酒在香港銷售的公司,盡管這種雞尾酒在香港和海外華人中無處不在,但圍繞這種酒打造整個品牌的公司非常少。
Bamboo的首席調酒師Felix Man希望,他的雞尾酒能重塑白酒的形象,這種烈酒通常在精致的中式宴會上用小酒杯喝。
白酒的香型主要有四種:濃、醬、清、米,其香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用的原料。雞尾酒是將消費者引入一種陌生烈酒的入口,但白酒給調酒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用白酒調制雞尾酒并不容易,因為它的酒精含量高,味道濃烈,尤其是帶有濃郁醬香味道的白酒。”Man解釋說。
但是Bamboo迎接了這一挑戰。“我們想展示白酒不僅僅是茅臺,它可以以多種方式飲用和搭配,這需要一個教育的過程。”
他計劃在香港推出6款以白酒為特色的雞尾酒,并最終推出黃酒雞尾酒。
與香港其他消費領域相比,即飲渠道更容易接受白酒。香港各地的零售商發現,白酒銷售進展緩慢。
西貢The Bottle Shop的聯合創始人Danny Wong說,白酒是他經營的最差的品類。他指出,白酒往往采用純中式包裝,而且沒有場合適合喝白酒,這是其吸引海外消費者的主要障礙。
“在我們店里買白酒的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了解它的人很少買。人們會品嘗杜松子酒、葡萄酒和清酒,但白酒的市場不夠大,沒人想了解更多。”
“我們很容易將威士忌與朋友的親密聚會相關聯,將香檳與慶祝活動相關聯,但白酒除了與工作有關的宴請外,沒有其他真正的用途。我認為,這就是脫節的根源。”
國際知名葡萄酒與烈酒研究機構IWSR提供的酒業數據顯示,過去幾年,白酒在香港的地位一直相對穩定。從數量上看,2018年至2023年,白酒在該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下降了3%,同期進口額保持穩定。
但白酒正在轉向增長,盡管規模很小,預計在2028年前的5年里,白酒銷售額和銷量的復合年增長率都將達到1%。
IWSR大中華區研究總監Shirley Zhu解釋說:“隨著生產商越來越關注中國內地以外的市場,香港的白酒市場正在增長。”
瀘州老窖國際發展有限公司(Luzhou Laojia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負責香港、澳門和旅游零售的高級區域銷售經理Lucy Siu期待改善這一現狀,瀘州老窖是一個可以追溯到1573年的白酒品牌。
自2024年以來,Siu已經舉辦了50場品酒會和活動。瀘州老窖的明河(Ming River)品牌白酒是為西方市場設計的,在香港君悅酒店和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等五星級酒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Siu說,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了利潤率,但讓消費者品嘗這種酒款對提升需求至關重要。“生意比去年要差,我們的策略是提供更多的優惠和品嘗活動。沒有親身體驗過白酒,人們就無法理解它的美。”(本文原載于The Drinks Business;原作者 Joyce Y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