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稽山紹興酒有限公司董事長辦公室內,筆者見到了在業界素有“狂人”之稱的傅祖康。衣著干凈整潔,連手指甲也收拾得相當清爽,甚至可以用“一絲不茍”來形容。作為如今會稽山的一把手,傅祖康對整個黃酒行業的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我們的話題從《華夏酒報》于5月12日在杭州舉行的“黃酒國際化高峰論壇”開始。
“當我們不再把黃酒當黃酒,而是當精神產品賣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現國際化。”
傅祖康認為,黃酒國際化的議題為時過早,但是在全球化的經濟背景下,如何打開創新的發展局面,也是黃酒企業應當關注的問題。
“幾年前,我們的黃酒才剛實現從料酒當黃酒賣的轉變,如今,我們逐漸把黃酒當成酒來賣,確實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來了解黃酒,”傅祖康說到,“但是,只有當我們不再把黃酒當黃酒而是當精神產品賣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現國際化。”扭轉消費者對黃酒原有僅限于料酒的認知是黃酒行業近年來發展的基礎,也是整個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上海黃酒行業在突破黃酒傳統概念的束縛上先行一步,加上其品牌化的發展策略更是率先成功地不把黃酒當黃酒來賣,例如上海冠生園和酒,就是以它新穎的理念讓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在接受“和酒”的同時開始接觸黃酒。雖然說,上海黃酒行業的發展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行業,但它經過多種方式讓大家形成上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海人都喝黃酒的印象確實值得借鑒。
“中小企業不能浮躁,應當先把小型區域市場做好。”
中國白酒行業中有不少企業的品牌賣得已經不僅僅是物質價值,更多的是非物質價值,也就是說,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并非只購買產品本身,更多的是為了精神上的滿足。傅祖康認為,要讓黃酒產品成功轉型為精神產品并非短期投入,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而在此過程中品牌建設必不可少,而打造品牌,做好市場卻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在一夕間做好的。他說,“現在,中小企業不能浮躁,應當先把小型區域市場做好。不要把自己定位過高,而是要穩步發展,精耕細作。”
現如今,在黃酒行業發展一片利好的推動下,有的企業在沒有摸清市場及其產品定位的情況下盲目增產,想靠量去賺取更多的利潤。對此,他認為,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有的小企業單純地靠增量去擴大市場,而后續市場維護能力不足,往往會適得其反。擴大產品市場需要不斷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資金從哪里來?要怎么去‘燒’這些錢?對于資金實力并不強的中小企業來說,選擇合適的小型區域市場精耕細作是個比較好的方式。”他舉了浙江某黃酒企業的例子,該企業選準合適的區域,如吳江、常州等地,通過與當地經銷商協同作戰逐漸占領市場,在銷量增長的情況下品牌知名度得到不斷提升,成效顯著。
大市場有大市場的優點,但是這樣的市場其投入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承受,并且都能取得一定業績的,傅祖康進一步闡述說,企業產品在小型區域市場試水,成本相對較低,優勢也較易發揮,同時,通過企業對這些區域的布點,黃酒市場空間會自然而然地擴張,其消費區域性也更易被打破,隨著黃酒全國化的步伐,黃酒國際化也將進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