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瓶酒從生產到消費,都需要酒企負上全部的責任,這體現的是企業對食品安全的“業界良心”。而負責將這一瓶瓶酒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則是處于酒類產業鏈條上的經銷商群體。作為連接廠家與消費者之家的橋梁和紐帶,經銷商在產品流通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回顧剛剛過去的酒業“黃金十年”,以往經銷商“幾乎閉著眼就能賺錢”的日子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經銷商面臨行業的大洗牌,更有業內人士預計,到明年年底,白酒經銷商將要淘汰50%。
山雨欲來,當未雨綢繆。伴隨著行業快速發展起來的大商、超商,已經走在變革的路上,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相比之下,廣大的中小經銷商則因信息滯后、反應遲緩而在今天的行業深度調整期“乏善可陳”。
事實上,從“十一五”向“十二五”轉型之后,需求逐漸趨緩所帶來的諸多挑戰揭示出:轉型升級,對自身在產業鏈條所扮演的角色“再定位”,幾乎是當前中國企業擺脫經營風險的最好途徑。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當下的行業調整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所必須的,或早或晚只是時間問題。對于酒商來說,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機遇稍縱即逝,抓住這一轉型升級的重要時間窗口意義非凡。
因勢而動——
熬是熬不過去的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新興業態的快速成熟以及人們消費意識的趨于理性,酒類流通市場格局不斷生變,經銷商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市場參與的對象越來越多,利益相關方也漸趨增多。一方面,傳統經銷商面臨著線上銷售的沖擊。今年“雙11”,酒類電商巨頭酒仙網一天時間完成酒類銷售2.21億元,讓傳統經銷商“瞠目結舌”。另一方面,大商、超商近年來在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與探索,迅速將周邊資源整合起來,發揮出1+1>2的影響力與競爭力,優勢盡顯,中小經銷商“如臨大敵”。
特別是在如今行業的深度調整期,原來大多數抱有投機心理進入酒業的經銷商,由于過多依賴“政務團購市場”,缺乏健全的渠道網絡和扎實的酒類市場經驗,生存壓力陡增。據了解,對于這一輪的行業調整,不少業內人士原本較為樂觀,認為只要熬過了2013年,明年就能迎來復蘇。但是從前不久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出來的信號以及最近的宏觀政策來看,白酒業的調整至少要持續3到5年時間。
從目前的行業走勢來看,瀘州老窖集團總裁張良認為,明年整個白酒產業將會“更冷”。“一是宏觀經濟進入調整期,相關的‘擠泡沫’需要一個過程,對于白酒產業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明年的‘三公消費限制’將會進入更加科學而嚴格的管理,白酒三公消費比重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二是白酒制造業在過去‘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各大中小企業都在擴大產能,產能過剩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三是以酒仙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在推動酒類行業發展的同時,也給傳統白酒企業帶來了挑戰。”張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