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三年后,我們的機遇大于危機。在這場金融風暴過去之后,中國的經濟和海外的經濟,是一個此漲彼消的過程。在這次金融風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中,很多企業感到了痛處,這種痛定思痛的過程就是企業對自己的商業模式進行調整的過程。
如果按照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周期來講,6—7年或者說8年就有一個經濟周期,企業要成為百年老店就至少要經歷10—12個這樣的周期。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已經習慣了在整個經濟上行的周期里面獲得好的收益。猛烈下行的周期恰恰給了我們企業一個機會,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的商業模式在下滑的時候跌得如此厲害。對于中國企業來講,遠看三年后,在這種調整之后,會誕生更多的、成熟的中國企業,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以支持他們走向百年老店的這樣一個目標。如果我們眼光放到三年后,完全是機遇大于危機。
中華民族給國際的印象是一個非常善于創新且且敢于創新的民族。而只要具備兩個條件,企業就能實現不斷創新。第一,充分+殘酷的市場競爭,沒有這個條件,企業不會創新。第二,企業不可能獲得壟斷資源,那他就只有上創新這條路了。這兩個條件如果同時具備,這個企業就會創新。而一個企業不能一次創新熏這不僅僅限于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企業文化創新、資本運作的創新等等。企業能夠持續創新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原來僅僅是一個氛圍——企業內部要有寬容失敗、允許失敗的制度。
對于政府來講,什么才是可以讓全社會的企業持續創新的引爆點?是長貸規模。這是借用了銀行長期貸款的概念。美國公司在成立初期有天使基金和VC投入,就是長貸,它再長到一定大的時候,快上市了,這個時候PE又進來了,PE也是這個公司的長貸,等它上市以后,銀行的長期貸款,甚至是戰略合作伙伴,戰略投資等等,一路都有一個長貸來陪伴他,所以這企業可以規模化創新。以技術創新為例,新產品開發從開發到投產,再到教育市場,把成本收回來,合理情況下最快也要兩到三年,但我的貸款是一期的,每年都要還,在這個壓力下,企業就只能多做貿易性的業務保證資金。如果它拿到的是三年期以上的長貸,做法就不一樣了,誰都知道如果我銷售市場上沒有的東西,我就能賺取更多的利潤。所以我們認為長貸規模正是企業創新的引爆點。
如果存在這個著力點,而政府能引爆自主創新的長貸規模這個著力點,并果斷地對癥下藥,做出制度性暴漲,對經濟的推動將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