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轟轟烈烈總結了改革開放的30年。30年已經過去,如何評價成功?究竟是怎么樣實現成功的?在企業人的頭腦里仍然留下一串串解不開的問號,糊里糊涂的下水,認認真真的摸著石頭過河是過去30年企業在探索中前進的生動寫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企業因為沒有摸到石頭落水而消失,當然也有歷經艱辛者因為摸到了石頭而到達成功的對岸,付出的成本也因此太多太高。
昨天,我參加了“唐駿先生出任金和軟件董事”的交流會以及午宴。活動上,唐駿先生是這么概括的:
過去改革的30年,讓中國成就了一大批的企業。我們也在看,中國的企業如果要做到基業常青,需要什么?我們看美國基業常青的企業,靠兩個法寶,一個是創新,一個是管理。日本企業靠的是什么?靠的也是兩條,一個是勤奮,一個是管理。而中國企業靠的是什么?中國企業在過去30年,大多數企業靠的是膽大加關系,這是我們企業過去在30年當中成功的一點點小的秘訣。要想維持我們中國企業的發展,光靠這兩點,肯定是不夠的。現在社會的體系,開始變的完善起來,變的更加有法制化的社會在里邊,你這種灰色地帶慢慢的越來越少,暴利的行業也越來越少。所以我們面臨一個新的挑戰是什么?中國企業如何變成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這個時候我們希望對中國企業的未來30年,我們應該排除過去30年所走的路,應該在中國這么大的環境中怎么樣才能走到企業的基業常青,要靠兩個字:管理。
唐駿先生認為,這正是促使他以個人名義加盟金和軟件的最大初衷。他同時還表示,這是他回歸IT行業的第一步,以后還會有更多,原因在于唐駿這兩個本身就有重重的IT標簽。
我非常認同唐駿的說法,下一個30年,中國企業比拼的確實是管理。再說到軟件行業也是這么個道理。我曾經寫過一個博客,我做了個比喻:管理軟件和ERP軟件的關系應該是夫妻關系。ERP是管外部的,是“夫”,管理軟件是管內部的,是“妻”。上一個30年,企業成功更多靠的是外部關系和資源,是“夫”的職能;下一個30年的就是管理了,是“妻”的職能。從這個角度說,“攘外必先安內”,是有道理的。從企業軟件角度來說,ERP到管理軟件,也是這么個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
下一個30年,祝福中國企業走的更好更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