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這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為茅臺集團謀劃的未來戰略目標,更預示著茅臺集團將發生脫胎換骨式的變化。
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認為,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重新定義了中國白酒行業的競爭和發展,意味著產量、質量、管理、科技、營銷、多元化格局等各個方面都要有迥異于以往的優化表現。對于茅臺這樣的行業領袖品牌來說,這就是“打造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的現實挑戰和崇高使命,而對于整個白酒行業,同樣將迎來空前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是空間廣闊的全球市場,另一方面是亟待加強的品牌塑造,“中國白酒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可謂前所未有”。
那么,面對日益開放的市場格局,中國白酒行業應該如何準確把握時代特點,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更好地貢獻力量?面對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未來,中國社會該怎樣增強共識,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白酒行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鼓勵它們做強做大,提升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袁仁國以貴州茅臺的視角,從文化、責任、品牌等三個方面做出了積極回應。
“白酒行業要著力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民族酒文化——凝聚文化張力,鑄造大國酒魂。”
中國白酒在世界烈性酒類產品中獨樹一幟,是世界上六大蒸餾酒之一。它的發展、成熟、變化,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是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個性突出的文化色彩,讓中國白酒走向世界有了鮮明的身份與性格符號。
“國酒茅臺在全球范圍內日益擴大的影響力,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袁仁國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說,它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酒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貴州茅臺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文化酒”的理念,并大力實施“文化揚企”戰略,以中國文化為根,以中國精神為魂,以國酒文化為脈,深入挖掘茅臺文化,并不斷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充分張揚茅臺所獨具的東方文化魅力。
經過長期不懈的建設積累,貴州茅臺已達到了文化“質變”的臨界點。據袁仁國介紹,去年以來,茅臺酒在海外的銷量直線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白酒的認知逐漸加強。7月25日,在英國倫敦的溫莎城堡隆重舉行“中國之夜”的大型活動,由安德魯王子親自主持,英國的100多位知名企業家參加,茅臺酒成為宴會上的關注焦點,大家專注地品鑒這份“中國味道”,并由茅臺談到了中西方文化與欣賞品位的包容,晚宴之后,很多嘉賓將茅臺酒瓶帶走作為寶貴紀念。
所以,中國白酒理應具有更強大的文化自信,從追尋堅強的文化內核入手,讓悠久的中國白酒文化在世界范圍內贏得更多的認可和欣賞。袁仁國認為,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白酒行業要著力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民族酒文化——凝聚文化張力,鑄造大國酒魂。“我堅信,中國作為世界酒文化古國之一,白酒文化也必將屹立于世界酒文化之林,而這正是我們未來競爭的重要優勢,是白酒行業綜合實力的有力支撐。”
“貴州茅臺的發展歷程,是千千萬萬個中國企業成功的縮影,也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東亞品牌崛起的樣本。事實證明,沒有民眾的富裕,絕對不會有茅臺的今天,更不會有茅臺的未來。”
“十五”、“十一五”時期,中國的白酒產業呈現出經濟發展貢獻突出、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品牌建設成果凸顯、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節能減排初見成效、社會責任積極履行等諸多特點。對此,袁仁國認為,大企業承擔大責任,大品牌有大擔當,白酒行業的持續發展,意味著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應該做得越來越好,只有負責任、懂分享的企業,才能贏得尊重,走得更遠。
“我們不僅僅積極為國家貢獻財富,為國民解決就業,為消費者創造高品質、高品位的消費體驗,對社會進步、公益慈善、分享愛心也同樣關注。”袁仁國介紹說,1998年至2011年,茅臺集團累計實現銷售收入(含稅)993.8億元,為國家上交稅金382.62億元,并在過去5年中,解決就業6000多人;“十一五”以來,茅臺集團累計投入各種公益事業近10億元。2012年,茅臺集團更是大手筆投入中國的教育事業,啟動了“國酒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大型公益助學活動,首期出資1億元人民幣,用于資助貧困學生。
貴州茅臺的發展歷程,是千千萬萬個中國企業的縮影。事實證明,沒有民眾的富裕,絕對不會有茅臺的今天,更不會有茅臺的未來。
1913年,洛克菲勒家族投入1億美元,成立美國第一個公益組織——洛克菲勒基金會,制定了“造福人類”的宏遠目標。100年時間過去了,在日益富裕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采取適當的方式分享財富、與積累財富同樣重要,“我們高興地看到,在整個中國白酒行業,這種勇于擔當的價值觀正在被廣泛接受。”
社會進步是白酒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團結一心,共擔責任,是我們這個行業共同的商業道德。”袁仁國說,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對競爭者的公平理念等,是中國白酒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站在面向世界的轉折點上,中國白酒行業不僅需要一個健康、包容的成長環境,更需要培養一種珍惜民族品牌、愛護民族品牌的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白酒行業步入快速增長的“黃金時代”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全球市場的大背景下,因為文化認同、生活習俗、品牌影響、營銷渠道等方面的差異,中國白酒要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差距,意味著我們未來發展還有空間。站在面向世界的轉折點上,中國白酒行業不僅需要一個健康、包容的成長環境,更需要培養一種珍惜民族品牌、愛護民族品牌的氛圍。”袁仁國說,這種氛圍和環境的形成,需要兩個關鍵條件。
一是白酒行業內部加強溝通與合作。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啟動的市場化競爭到今天,白酒行業經歷了嚴酷的“叢林時代”,競爭手段層出不窮,市場拼搶“火力”十足。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成熟的今天,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對品牌、品質、文化的追求的不斷成熟,白酒企業所面臨的競爭領域將更高更廣闊,既要在國內迎接挑戰,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爭取份額和地位。“所以,我們更需要互信合作,相互支持。”袁仁國表示,這些年來,白酒行業通過自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并未得到足夠的社會正面回應。在這樣的環境下,白酒領袖企業理應通力合作、沉著應對,正面引導、理性回應,消除不利因素,并通過對社會公益的積極參與,對理性飲酒的宣傳,對傳統文化的推廣,樹立良好的行業整體形象。
二是社會各界應形成愛護民族品牌、鼓勵民族品牌發展的氛圍,支持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白酒行業走向世界。“做企業的人都有體會,要做好一個品牌非常不容易,而要毀掉一個品牌,卻有可能是瞬間的事。”袁仁國說,全球經濟的發展過程已然證明,本國企業在世界的影響力越大,國家的影響力也就越大,“扶持民族品牌,支持民族企業的發展,應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考量。”
從法國白蘭地、英國威士忌,到德國啤酒、墨西哥龍舌蘭,它們已經超越了一般飲品的概念,成為本國國家文化的象征與代表。在中國白酒走向世界市場的道路上,這種獨一無二的文化屬性應被正確認識和公正對待,理性客觀的輿論環境,以及來自社會各界鼓勵民族品牌發展的良好氛圍,是白酒業持續向前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