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說,全世界的蒸餾酒,口感最好、對人體最有益,喝了讓人最舒服的是中國白酒。國外蒸餾酒,基本上是單菌種發酵,用橡木桶儲存取香,經配制而成。中國白酒是多菌種自然選擇性富集培養,固態發酵,高溫蒸餾,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各類脂、醇、酸等有機物質,是‘酸、甜、苦、辣、麻’五味均衡的有機飲品,稱得上人間美味!”
“中國白酒是以川酒為代表的。四川白酒產量和品種,分別占全國總量的50%和60%,擁有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沱牌、全興等六大中國名酒,水井坊、豐谷、小角樓等知名品牌酒,分別占全國17大名酒、50大品牌酒總量的35%和45%。”
“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的,為什么四川擁有質量這么好、產量這么大的白酒?四周高中間低的四川盆地,就是大自然留給人間的‘天府之國’、天然釀酒發酵池。只有這種發酵池,才具備終年‘恒溫恒濕、冬暖夏涼’的天然條件!”
12月19日,《華夏酒報》記者帶著探秘川酒的使命走訪四川,來到沱牌舍得集團時,中國釀酒大師、中國當代發明家、擁有10項釀造發明國際金獎的李家民,寥寥數語就給記者點破了“天機”。
四川就是一口天然的釀酒發酵池
“如果要研究中國白酒,比研究原子彈制造還復雜。但不管多復雜,釀造中國白酒,天然菌群、水質、土質、氣候、技藝、糧食、歷史以來形成的口感及釀造技藝等元素,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天然條件。”在四川沱牌舍得集團一輩子從事釀酒,終生觀其色、擇其型、聞其香、嘗其味的李家民告訴記者,中國白酒是大自然恩賜給中國人的美味,自然界是有條件的,不是說想在哪里生產就能在哪里生產,想怎么生產就能怎么生產的。一個品牌的出現,需要條件,一個品牌的生存,需要歷史和文化的積淀與傳承。
四川巨大的盆地,整體形狀就是大自然留給人間的一口天然釀酒發酵池。四川白酒以四川原產地糯紅高粱、軟質小麥為釀酒原料,以金色純粘性黃泥筑窖發酵,通過高溫蒸餾技術萃取“酯香、窖香、糟香、糧香、曲香、陳香、柔香”,將四川獨特的水質、土壤、氣候、空氣“山水靈氣”融為一體的玉液瓊漿,是以四川積習達數萬年的偏辛、香、甜、麻、酸、辣復雜飲食口味為酒體風格的中國美味。
李家民查證,四川盆地位于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深處內陸,沒有海洋氣候,季風影響不大。整個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云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于武陵山,四周高山環繞,把四川拱衛成了一口巨大的釀酒發酵池,擁有了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
微生物菌群極為豐富、穩定。四川地處內陸,又是四周高山環繞的盆地,把季風等重大自然風力擋在了山外。就這樣,四川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年平均溫度明顯偏高,尤其冬季,由于冷空氣受北方秦嶺大巴山阻擋,四川盆地冬季平均溫度比長江中下游地區高許多,與廣東北部相當。年積溫比同緯度高,無霜期也較同緯度地區長。封閉的盆地,四周山區東南部相對較低有利于水汽進入,西北部山區相對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導致空氣濕度高,多陰雨天氣,多霧,是我國年日照時間最少的地區。就這樣,成就了四川常年濃霧緊鎖,悶熱的溫濕潤氣候,非常利于微生物繁殖。
植被豐茂。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物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鐘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品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里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
水質優良。四川盆地從四周高山滲透下來的泉水,是最純凈的天然礦泉水,境內長江及無數江河均是上游河段,匯聚中國西部156萬平方公里的純凈水源,經千里沃野過濾匯聚在四川盆地內,再經四川盆地紫色沙壤沉淀,成就為優質井水,硬度適宜,能促進酵母的生長和繁殖;水質清冽甘甜,呈弱酸性,利于糖化和發酵;富含鍶、鋇、鋅、磷、鉀等礦物質,口感柔和甘爽,醇香濃郁,煮沸后不起垢,成就了川酒千年玉液瓊漿的天生麗質血液。
土壤肥沃。四川盆地四周的高山主要由紫紅色砂巖和頁巖組成,這些巖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這些紫色土富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周高山上的土壤,隨著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積淀到盆地中,就形成了四川盆地營養物質最豐富、有機質含量最高的肥沃的土壤,筑窖釀酒,酒體所吸收的營養物質,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任何地區都不具備的健康酒質和口感風味。
最優質的糧源。釀酒,糧食是其優異品質的源頭。四川農業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農作物種植面14500~150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000萬畝左右。糧食作物中水稻、玉米、糯紅高粱、軟質小麥等種植優勢明顯,特別是其中的糯紅高粱、軟質小麥,投入釀酒,特醇特香,是中國釀酒的第一優質原糧。
最精湛的釀造技藝。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在亞熱帶季風氣候作用下,濕氣較重。人們生活為了除濕的需要,就必須以麻、辣、酸、辛味食品為主。同時,四川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有漢、滿、苗、彝、藏、羌、回、蒙古、土家、傈僳、納西、布依、白、壯、傣等55個民族,在中華56個民族大家庭中,四川就占了55個席位。四川55個民族不同的釀酒技藝,在盆地內不同地區,一代代人憑借口傳心授的梅瓣碎糧、打梗攤晾、回馬上甑、看花摘酒、手捻酒液等有如中國功夫一樣獨具魅力的傳統技藝被完整保留下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漸漸進入分層蒸餾、加回減糠、低溫入窖、嘗評勾調、原酒洞藏等技藝科學改良,更將質量與品味推向中國頂級白酒新高度。
就這樣,四川釀酒,擁有了獨具優勢的氣候、環境、光熱、積溫、水質、土壤、微生物菌群、傳統釀造技藝等等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在全世界范圍內不可復制。
四川是可以多次發酵的天然釀酒池
李家民認為,四川從總體看,是一口巨大的釀酒天然發酵池。但盆地介于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擁有跨度相對較大的經緯度分割,經緯度不同,其自然氣候、水熱條件、自然植被、生態環境就自然不同了。
同時,進入四川境內,其地形地貌又極為復雜。四川位于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于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里孕育著古老與神秘的文明。
就這樣,經不同經緯度分割和不同地形地貌的區隔,四川這口天然“發酵池”內就又有了不同的小環境“發酵池”: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云霧、少日照、生長季長,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西部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氣溫偏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度在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川西南為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天氣晴朗,日照充足,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氣候垂直變化大。
就這樣,四川釀酒總體上雖然是“辛、香、甜、麻、酸、辣”眾味平衡的最佳飲品,但在川酒這口大窖池內的不同的區位“窖池中”進行著第二次、第三次以致第N次發酵,生成的口感口味,酒體風格,又燦若星辰了。
四川這口天然發酵池,川菜、釀酒、豆瓣、豆油、醋、料酒等等,都是集色、香、味于一體的中國美味。就這樣,中華民族56個民族56朵花,四川盆地55個民族綻放出來的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沱牌、全興六朵金花,都是四川集大成于一體,由四川這口大窖池內不同的區位“窖池”中,經長期發酵、精心釀制而成的不同口感口味,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味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