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線葡萄酒品牌生產企業里,只要是“搞技術”的,絕大多數都是他的學生。
“希望有一天,中國也能生產出與法國葡萄酒相媲美的世界頂級葡萄酒。”—這是他為之奮斗和努力的動力。
中國現代葡萄酒產業的推動者李華教授(攝影/支勇平)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老校區,有一棟灰瓦紅墻的小樓,外墻幾乎被爬墻虎包滿,除了窗戶。這是西農大葡萄酒學院使用了二十多年的辦公樓。今年9月,這里將變身為葡萄酒博物館。
葡萄酒學院已經搬到西農大新校區。李華的秘書說:“4月是葡萄生產很重要的一個時間,已經56歲的李華教授依然奔波于全國各地葡萄生產基地,指導生產。”
現在,李華依然堅持給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本科生上課。他要求這些從沒有進過葡萄園的學生要深入種植基地,以便對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楊陵還是一個小鎮,很多人都‘孔雀東南飛’了,李華堅持了下來,很不簡單的。”西農大宣傳部部長閆祖書對記者介紹說。
1986年,李華從法國留學歸來,在西農大一干就是三十年,并在這個西北小鎮留下了很多第一:首個留法歸來的葡萄與葡萄酒博士,創辦了亞洲首個葡萄酒學院,建立了中國葡萄酒的生產標準,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個葡萄酒品牌。
同時,李華還擁有多個“國家級”的名頭:西農大首位國家級教學名師,兩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擁有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
而在中國一線葡萄酒生產企業里,“搞技術”的絕大多數都是李華的學生。說西農大葡萄酒學院是中國葡萄酒的“黃埔軍校”,當之無愧。
從中國楊陵到法國波爾多
1978年,中國大陸恢復高考第二年,19歲的李華從重慶梁平縣考上了四川農學院。
1982年9月,李華考取西北農學院(西農大的前身)園藝專業碩士研究生,隨即以公派留學生的身份,遠赴法國。
初到法國,李華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語言關。在國內“速成”的一點法語,僅限于“早上好”和“再見”,要聽懂課是完全不夠用的。于是,李華通過各種途徑多和法國同學交流,以訓練、提升自己的聽說能力。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內容,課后就猛抄同學的筆記,認真地“消化”。凡導師指定的參考書,他都一本不落地從圖書館抱回宿舍,逐字逐句地“啃”。短短一年時間,李華不僅攻下了語言關,還通過了13門課程的考試。
1985年4月,第四屆國際葡萄遺傳育種會議在維也納召開。25歲的李華走上講壇,發表了題為《歐洲種葡萄品種霜霉病感病性的鑒定——對幾個雜交后代的分析》的學術報告。十分鐘的演講,獲得了極大成功。
1985年12月,李華拿到了葡萄與葡萄酒學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葡萄與葡萄酒學博士。同時,他還取得了葡萄酒工程師、葡萄酒品嘗員和管理工程師3個學位。
留學法國三年多時間,李華一口氣拿下其他人至少需要五年時間才能獲取的5個學位證書。一些法國公司請他任職,波爾多葡萄研究所也希望能與他簽訂合同進行合作,但他還是選擇了回國。
留學期間,李華曾攜帶了一些國產葡萄酒,興致勃勃地舉辦了一場小型“中國葡萄酒品鑒會”,邀請研究所的導師和同學們參加,沒想到結果卻讓他倍受打擊。“這也叫葡萄酒?中國的葡萄酒就是這味道?”法國人的直率反應,深深刺激了李華。
從那一刻起,李華發誓畢業后一定要回國,要生產出與法國葡萄酒相媲美的中國葡萄酒。
創辦葡萄酒學院
“只有地中海式氣候才適宜栽培釀酒葡萄,以大陸季風性氣候為主的中國,根本不適宜優質釀酒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生產。”法國人自傲地下著論斷,但李華依然要回國干一番事業。
1986年1月,學成歸國的李華,回到西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任教。
尚在留學期間,李華就為中國釀酒葡萄和葡萄酒專業人才匱乏而深深憂慮。當他的導師賀普超教授提議在中國大學里創辦第一個葡萄酒專業時,李華既興奮又激動。他先后三次回國奔走呼號,積極游說有關部委。
1985年,我國第一個葡萄酒專業終于在西北農業大學呱呱墜地了。當時李華面臨的是一無開辦經費、二無專業人員、三無專業教材、四無實驗條件的窘況。據李華的同事回憶,他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分晝夜地工作,終因勞累過度,“暈倒在了教室講臺上”。
四五年時間,李華與同事們一起審定和完善教學計劃、培訓師資、調整師資結構、編定專業教材、借款建葡萄酒實驗室,促使一個新專業步入了正軌。
為進一步推動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1994年,李華聯合全國13家葡萄酒生產企業,在西北農業大學葡萄與葡萄酒專業的基礎上,創辦了西北農業大學葡萄酒學院——亞洲第一所葡萄酒學院。
當初學校只給地皮,沒有經費,建葡萄酒學院所需的近300萬元要自籌。在上世紀90年代,這可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最終,受李華的感召,一些企業家拿出了投資。
李華不僅改進了中國傳統葡萄酒生產工藝,還促使中國葡萄酒生產標準的出臺。在他的努力下,1994年,我國頒布了第一個葡萄酒國家標準。
李華教授正在給學生授課
三十年間,李老師親自帶出或由他領導的團隊指導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將近四百名,本專科生兩千多名,各類專業技術培訓人員達一萬多名。
“凡有葡萄酒處,皆有西農人。”現在西農大的葡萄酒學院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學科學院,學院培養的學生在全國葡萄酒行業占到專業技術人員人數的將近80%。
“有人說李華老師是中國現代葡萄酒教父,這種說法毫不夸張。他開創了中國葡萄與葡萄酒專業人才培養的先河。很多人覺得身邊無英雄,但老師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李華昔日的學生房玉林如今是葡萄酒學院的副院長,他說:“作為弟子,我們時時自己反思,老師做的這個事情,我們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在過去的一片空白上,開創這樣一番事業?答案是很難。”
“我們知道,一瓶優質的葡萄酒從土地到餐桌,走完全部的生命過程是要經歷很多的坎坷。人也一樣,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特素質,也要多向周圍學習,還要避免各種各樣的誘惑,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和發展,最后才能夠成正果。”這段話是李華在一次畢業典禮上講給他的學生的。
“耕土耕心,釀酒釀人。”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的院訓。
當初,劉樹文博士畢業時,李華想留他,但原單位不放。李華對他說:“這邊我搞定,那邊你搞定,如果我搞定了你不來小心我收拾你!安家費西農不給,我出!”
“二十多年了,3萬元安家費的收據我一直保存著,是個紀念。”劉樹文有些動情。
李華的博士生畢靜瑩說,讀博后她去企業實習,李老師要求她每日必須完成學習匯報,用電子郵件傳給他,批改后再發回。“現在已經是博三了,仍要求我一周一報。冬天剪枝期,酒廠釀酒季,他參與到每個環節中。他的認真和嚴謹令我銘記,我懂得了成功的秘笈。”
工作中的李華率性而嚴厲,對于不認真而犯錯的學生,不留情面的挨訓是必須的。他自己也說:如果說我抹掉自己的一些性格和棱角的話,我就不是李華了。
“但他是真心對我們好。時間長了我們就像兄弟、像父子一樣。他像大樹,像家長,把我們聚攏來,組成一個大團隊,一個大家庭!”房玉林感慨道:“他對中國葡萄酒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已經融入到他血液和骨子里了。”
為酒企解難
“那段時間,葡萄酒學院以及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都經歷了不少困難。”回憶往事,李華感慨頗多。
一段時間里,葡萄酒在瓶內發酵導致葡萄酒爆瓶成了一大困擾。經過無數次探索試驗,李華研究出了葡萄酒發酵和抑制劑,使得爆瓶問題迎刃而解。一項葡萄酒熱裝瓶技術改造,為河南蘭考葡萄酒廠每年挽回至少20萬元的經濟損失。
國內大大小小葡萄酒廠找上門,請求李華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李華在考察國內葡萄酒廠家的基礎上,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潛心研究,對不同廠家實行不同的藥方:一是“救命”,即對那些經營規模不大,生產不景氣,效益不理想的廠家采取“救命”措施,把他們從瀕臨倒閉的邊緣線上救活;二是“錦上添花”,針對那些經營規模大、產品銷路不錯的廠家,采取錦上添花的技術措施,擴大其產品銷路,爭取打入國際市場;三是“創”建新廠,自建廠伊始,就對技術設備、工藝流程等方面力爭最優化設計。
一次,李華去山西夏縣葡萄酒廠做技術指導,那是上世紀80年代,交通條件極差,過黃河要坐船。馬上要過年了,大雪封路,他們餓著肚子走了兩天才趕到渡口。上船后看見船家包的餃子,餓的實在受不了,李華讓夏縣酒廠廠長去求人家,分一點餃子給大家吃。
而早在留學期間,李華就曾對陜西丹鳳葡萄酒廠的重振做過很大貢獻。
丹鳳縣盛產葡萄,且有著八十多年葡萄酒生產歷史。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設備、品種等諸多原因,丹鳳葡萄酒廠面臨產品質量難以突破的問題,市場滯銷。當時尚在法國學習的李華主動承擔了援助該廠的任務,他開著汽車考察了大半個法國,從幾十家葡萄種植園中精選出梅爾諾等15個釀酒葡萄良種。從起苗到檢疫、消毒、包裝等各個環節,親自把關,然后將十幾萬株葡萄苗空運回國,在丹鳳扎了根,成活率高達99%。接著,他又作為特邀談判代表,參加了丹鳳葡萄酒廠與法方進行的引進先進釀酒設備的談判。
葡萄產業體系化
“我的目標,就是讓中國所有種植釀酒葡萄的老百姓都喝上自己產的優質葡萄酒,使中國真正實現葡萄酒強國的夢想。”這是李華最大的心愿。
過去,我國的葡萄酒生產主要是以勾兌酒為主,不符合國際標準。加之公眾對葡萄酒認知模糊,使得真正優質的葡萄酒“叫好不叫座”。
李華要突破外國人的“中國不適合優質葡萄酒生產”的結論,必須從基礎研究做起。他和同事們推出了諸如葡萄優質抗病育種、葡萄氣候區劃、葡萄酒微生物、地理標志及其保護體系等系列成果,系統地解決了制約我國葡萄酒行業發展的理論、技術和實踐問題。
“我們通過對世界通行的各類釀酒葡萄氣候區劃指標的深入研究,發現國外所有這些指標均是基于以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為特點的地中海式氣候提出來的,只有熱量指標,沒有水分指標,而熱量指標的實質就是積溫。”李華說:“以夏季濕熱、冬季干冷為特點的中國大陸性季風氣候,導致葡萄生長季積溫可在較短時期內達到相同的值,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的實際熱量狀況;而雨熱同季的特點,決定了區劃指標體系必須同時考慮水分指標。”
為此,李華在全面深入研究釀酒葡萄成熟過程與中國雨熱同季特殊氣候條件的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釀酒葡萄氣候區劃新指標體系,并得到了國際葡萄學界的高度評價。
種植葡萄的果農缺乏科學知識,種植管護全憑經驗行事,李華及同事先后在多個氣候適宜地區建立了幾十個優質葡萄種植示范點,手把手教農民種植葡萄。
葡萄酒生產企業的工藝普遍停留在作坊的水平,品質控制體系難以迅速建立,李華帶領他的團隊與生產企業密切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指導工廠改進工藝,優化流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老師在三十年前就提出了葡萄全產業系統工程的思想,這一理論打破了原蘇聯的垂直分科方式,建立起從土地到消費者餐桌這樣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復合型知識模塊和知識體系,并梳理出幾個關鍵點:以葡萄學為基礎,以葡萄酒學為核心,以葡萄酒工程學為手段,以葡萄酒市場學為目的。他的見識和前瞻性在當時甚至現在都非常難能可貴。”房玉林給記者介紹道。
尋找新種植區
“葡萄本身的根系很發達,可以防風固沙,種植葡萄對改善我國西北部地區嚴重沙漠化問題是個好辦法。”李華經過考察發現,我國華北、西北和西南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大部分坡地、沙漠、戈壁、荒灘等非耕地,均是釀酒葡萄種植適宜氣候區,是能夠生產出優質的葡萄酒原料的。
寧夏賀蘭山東麓、甘肅河西走廊、陜西渭北旱塬、四川攀西地區等新興優質葡萄酒產區的形成,為這些地區農民的脫貧致富以及改善生態環境開辟了新途徑。
“甘肅有著悠久的葡萄栽培歷史,適合葡萄特別是釀酒葡萄的種植。以河西走廊為例,該區域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空氣干燥、晝夜溫差大、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等氣候特點,使得這個地區能夠成為優質的釀酒葡萄種植地區。”李華說。
但李華認為,做規劃時,必須充分認識到該區域的利與弊。“這里干燥的氣候可以抑制葡萄病蟲害的發生,祁連山雪水能提供灌溉水源,這是該區域種植葡萄有利的一面。但是,和世界優質葡萄酒產區比較,存在冬季嚴寒、倒春寒以及祁連山的雪越來越少、勞動力數量少、素質相對低下等諸多不利因素。在此基礎上對產區進行合理規劃,找到適合種葡萄的地方,以及適合種植的品種,就能促進該地區葡萄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李華的倡導和努力下,以陜甘寧為代表的葡萄酒產業帶已頗具規模。
與此同時,世界葡萄酒巨頭保樂力加、軒尼詩,以及我國葡萄酒龍頭企業張裕、華夏、長城、威龍等,都已在我國西北、西南、東北等區域,利用非耕地大規模發展葡萄酒產業。
葡萄酒的多樣性
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愛好和不同的需求,這是消費的多樣性;消費的多樣性要求葡萄酒的多樣性,某一特定產區的葡萄酒要擁有區別于其他產區同品種葡萄酒的獨特風格。
“葡萄酒的多樣性和人類需求的多樣性是完全吻合的。”李華強調說。
?
工作中的李華教授
多樣化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會被葡萄表現出來,因此要想在種植葡萄的區域保證葡萄酒的多樣性,就必須盡量少地改變種植葡萄的生態環境。在李華看來,每一個產區,或者在一個大產區的不同葡萄酒莊,在種植葡萄的時候,應該盡量少地改變種植區的生態環境。“比如莫高或者威龍的葡萄酒,雖然都是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但必須要有不同特性,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
李華從葡萄酒多樣性考量,為甘肅葡萄酒產業提出了建議:保證葡萄酒多樣性的發展模式是“小酒莊,大產業”。河西走廊區域非常適合發展葡萄酒產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產業,但不應該在這里建非常大的葡萄酒工廠,而是要建立不同風格的酒莊,建立一個河西走廊葡萄酒莊集群。這樣才能從制度上保障不同的葡萄酒莊產品的多樣性。
“要將本地區干旱條件轉變成生產優勢,就要大力發展有機葡萄酒。干旱是生產有機葡萄酒的最大前提,如果降水多,就必須用化學藥劑來控制病蟲害,而在干旱的環境之下,只要通過科學的作業,便可以減少或不使用化學藥劑。”李華提出“爬地龍+生草”的栽培模式,而且要讓栽培模式簡單化和機械化。還要將葡萄酒產業與旅游業高度結合,全面促進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發展。
“應充分利用該地區獨特的生態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獨特的旅游資源來建設世界獨具風格的優質葡萄酒生態區。世界其他地方沒有河西走廊,只有中國,只有甘肅省才有河西走廊,要想發展這里的葡萄酒產業,我們必須像尊重生命一樣尊重河西走廊。”李華說。
李華還致力于研究和規劃“大香格里拉”項目。這一針對中國西南高山(大香格里拉地區)優質葡萄酒產區的研究項目,對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新疆葡萄酒的發展歷史很長,但葡萄酒業發展相對遲緩。李華協助新疆政府制定了《新疆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
李華認為,由于氣候條件的因素,新疆是一個全球葡萄優質量產區。天山北麓地區的日照時間長、溫差大、夏季適宜的溫度等條件,非常適合葡萄生長。與南疆比,新疆北部夏季的氣溫更低,葡萄成熟比較緩慢,這樣,葡萄的含酸量不會太低,糖、酸和芳香物質,以及葡萄次生代謝的產物都比較平衡,因此,能夠充分表現自身的特征。
他同時指出,新疆種植葡萄也存在著幾個限制性問題,比如水資源,“要根據水資源的情況決定發展規模”。同時,新疆勞動力資源比較缺乏,因此,新疆發展葡萄產業一定要實行機械化和簡約化。
以李華命名的葡萄酒
李華一直都不是一個宅在學院高墻里的教授。
1999年8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視察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時,品嘗了李華牌葡萄酒。
楊凌示范區成立后,李華就創辦了楊凌李華葡萄酒有限責任公司。李華牌葡萄酒先后26次在國際評酒會上獲金、銀獎和國家名牌產品獎、省優部優獎。可以說,李華牌葡萄酒已經享譽全國……
“葡萄酒的質量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上的反映,需要我們建立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作為葡萄酒專家,李華突出強調葡萄酒的質量。
他認為,葡萄酒的質量體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古人和現代人對葡萄酒質量的體驗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對葡萄酒質量的體驗也不同;甚至同樣的一瓶葡萄酒,在不同的時段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葡萄酒的質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隨著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葡萄酒質量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簡單講,葡萄酒的質量分為內在質量和外在質量。內在質量指的是狹義的葡萄酒質量,它包括葡萄酒的口感等。外在的葡萄酒質量包括了葡萄酒的風格、葡萄酒莊的設計等。其中,葡萄酒的產地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產出優質葡萄酒的保證。”
李華說,影響葡萄酒質量的因素很多,需要葡萄酒的生產者和經營者重視起來,對葡萄酒的質量負責,進行全程負責任的把控。生產者賣給消費者的并不是簡單的一瓶酒,還有一種感覺體驗和生活方式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尊重,對生態的尊重。
“目前,我第一階段的夢想算是基本實現了。接下來,希望能在推動中國從葡萄酒大國轉變為葡萄酒強國的過程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李華眼睛望著遠方,臉上浮現著無限向往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