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有“一帶一路”塞北江南之稱的寧夏賀蘭山麓。唐代詩人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今年60歲的香港人陳德啟正在這里經營著他的葡萄酒“王國”。9年前,這位祖籍福建、少時即闖蕩泰國、并將生意版圖擴大到香港、江蘇等地的商人機緣巧合來到寧夏考察。
“我本來是來做房地產生意的,當地干部把地圖拿給我看,我看到這里有大片空白的土地,問‘這里是什么?’他們回答‘這是片戈壁’。我就說我要去看看。”站在被白楊樹包圍的葡萄基地內,陳德啟回憶道。
陳德啟第二天就看到了這塊面積達十萬畝的戈壁。出于商人的敏銳嗅覺,陳德啟裝了一袋土壤,連夜讓人送往法國檢驗。檢驗的結果讓他欣喜:“這里可以種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他馬上帶領公司團隊第二次來到銀川,與銀川市永寧縣政府簽訂了合同,買下了這十萬畝戈壁的使用權。
北緯40度是世界上公認的釀酒葡萄生長的黃金地帶。在這條線的西邊,法國波爾多早已享譽國際,在這條線的東邊,正是賀蘭山東麓。
陳德啟常對人說,賀蘭山東麓有“五大優勢”。土壤:荒漠戈壁,富含礦物質,是從未開墾的處女地;日照:光能豐富,全年日照時數達3000個小時;緯度:位于北緯37度—39度,恰好處于世界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海拔:1000米到1500米最適合釀酒葡萄生長,而這里是1100米到1200米;水分:年降雨量不超過200毫升,但又有便利的引黃灌溉條件和豐富的地下水源,天旱而地不旱。
“全世界的葡萄酒都分年份,有好有壞,關鍵因素就是當年的降雨量,而賀蘭山東麓將會是全世界少有的生產葡萄酒不分年份的產區,我相信我一定能釀出世界級品質的葡萄酒。”他說。
于是,陳德啟開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創業。他住著彩鋼房,吃著泡面,一年四季基本都駐扎在基地里,既是老總,也是技術總監,還因此得了“葡萄狂人”的稱號。
“這里風沙大,要想種出葡萄,就得先造林。”陳德啟說。然而,在戈壁灘上種樹豈是一般的難。他引進滴灌系統,將事先推平的近5萬畝地按一定面積劃分成小塊,四周全種上白楊樹。這一種,就是五百多萬棵,僅樹苗就花了近億元,整個滴灌系統更是耗資,超過兩億元。
“先造林后種葡萄,沒有一個商人會這么做吧?但我做了,因為必須做,葡萄也需要好的生態環境。”陳德啟說。
如今,戈壁變成了綠洲,這些高大挺拔的白楊樹護衛著葡萄園。據了解,為保證葡萄的品質,所有葡萄苗都是來自法國、意大利的嫁接苗,同時,葡萄園也引入滴灌系統,用礦泉水標準的賀蘭山水源進行灌溉,嚴格控制葡萄灌溉時間。葡萄基地整體投資超過15億元。
“葡萄不是產量越高越好,葡萄每畝限釀300瓶紅酒,最高端的只做150瓶,其他多余的葡萄必須毫不吝惜地摘除。”在陳德啟的觀念里,只有高標準的要求才能種出好葡萄,釀出好酒。
目前,陳德啟共種植了2萬畝葡萄,掛果的1萬余畝。跟隨他“巡視”葡萄基地,他時不時撥開葡萄葉看看葡萄長得怎樣,和正在干活的農民交流。“你看,這些二次果,三次花都得摘掉,不然葡萄成熟程度不一會影響酒的口感。”“這邊怎么葡萄還沒上架?太晚了,濃密的葉子會擋住光照的,趕緊上架。”
陳德啟說,除了釀出最好的葡萄酒,他還有一件引以為傲的事:解決了附近閔寧鎮生態移民的就業問題。他的葡萄基地用工高峰時每天達3000人。
2013年,陳德啟終于迎來了收獲——釀出第一批葡萄酒。
他把自己的葡萄酒取名為“賀蘭神”,意為“賀蘭山的靈魂”。而“賀蘭神”也不負所望,先后在國內外多個比賽中奪得金獎,同時也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大量銷往廣東、上海等地。目前,陳德啟的十萬畝有機葡萄產業園只開發了五分之一,產值已超10億元。
新鮮葡萄采摘下來后要馬上送到釀造間去釀酒才能保證最佳品質,因此擴大葡萄種植面積必須有配套的葡萄加工能力做后盾。陳德啟打算慢慢來,每年按八千到一萬畝的速度擴大葡萄種植面積。“還有這么大的面積,還有得投。”他說。
九年過去了,在陳德啟的眼中,整個寧夏就像賀蘭山東麓的葡萄園一樣,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中國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后,越來越多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中東國家的普通民眾、商人來到銀川,探尋這曾經的絲路重鎮,尋找合作的商機。
在今年3月,中國外交部舉辦省區市推介活動向全球推介寧夏,陳德啟也攜帶“賀蘭神”參與了這次活動。
“寧夏政府特別推介了我們賀蘭山的葡萄酒,讓我們的葡萄酒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很少發微信的陳德啟專門在朋友圈發布活動現場照片,并自豪地貼文:“中國最好的葡萄酒在寧夏”。
走進陳德啟簡陋的彩鋼房辦公室,便可看見墻上一幅字,上書“拓荒英雄”。正是在像陳德啟這批人的帶頭下,賀蘭山東麓才能在如今形成年綜合產值達65億元的葡萄酒大產區,遍布大大小小的酒莊。
“我會繼續為葡萄狂下去,種出最好的葡萄,釀出最好的葡萄酒,讓全世界認可中國的葡萄酒。”陳德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