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間,珠江啤酒(002461)發布公告稱,公司總工程師李惠萍已到法定退休年齡,公司已于近日為李惠萍辦理完畢相關退休手續,其將不再擔任公司總工程師的職務。鑒于李惠萍在啤酒釀造技術方面具有突出專長,公司將返聘其為公司技術總顧問。
見證珠江啤酒從無到有,李惠萍走過了怎樣的人生歷程,她與珠江啤酒之間有哪些難忘的故事?2016年5月《南方都市報》曾刊發《曾經,德國人不信他們能釀出純生啤酒》一文,對李惠萍和珠江啤酒進行了全景式的采寫,華夏酒報(微信ID:huaxiajiubao)刪減整理后發布。
德國人不信珠啤能釀出純生啤酒
李惠萍是珠江啤酒建廠時的元老級員工,也是技術、研發方面的核心人物,見證了珠啤32年歷史上所有的關鍵時刻。她最念念不忘的是純生啤酒的研發經過。
與傳統工藝下生產的熟啤酒相比,純生啤酒沒有經過高溫消毒,帶有活性酵母,口感更鮮、更純。對于廠家來說,生產純生啤酒是一次工藝的根本性變革,意味著無菌化釀造,意味著對原料、設備、工藝極為嚴格的控制。
國內的第一款純生啤酒就是珠江啤酒廠在1997年推出的。現在,雖然各大啤酒品牌都有了自己的純生啤酒產品,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無到有、從0到1的甘苦,只有經歷過的珠啤人才明白。
身在濕熱的廣州,氣候環境是生產純生啤酒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我們跟德國購買一條純生啤酒的瓶裝生產線,德國專家一開始還不愿意賣給我們,因為覺得我們肯定做不成”。當時,純生啤酒在全世界也只有很少數的廠家在生產,像廣州這樣身處亞熱帶的廠家更是少之又少,因為溫度、濕度高的地方,微生物管理更困難。香港一個啤酒廠買了一條純生生產線,就沒有做成。
國內沒有現成工藝,各種問題就要靠進口儀器+學習技術+本地化改造來解決。熟啤酒靠瞬間高溫的巴氏消毒法殺菌,生啤酒要靠過濾膜來濾掉雜質,這種高精度過濾膜就從德國進口,生啤酒品質則要靠大量的檢測來控制。
機器設備有了,操作技術靠學也學得到,然而新問題又來了:德國最熱的時候氣溫也不超過二十五六攝氏度,純生啤酒銷售周期、銷售半徑都很短,生產線最后一環———灌裝,在開放環境下進行也無妨,但到了廣州,開放式灌裝,會使之前所有的密閉式釀造工藝效果都打水漂,啤酒會受到新的微生物污染。
但灌裝環境怎么都無法做到全封閉進行。怎么辦?于是,李惠萍帶著同事設計了一個相當于醫院手術室標準的無菌間,恒溫恒濕,溫度在25攝氏度以下,濕度在55%以下,所有包裝材料、啤酒瓶的消毒和無菌程度都嚴格把控。
而在純生啤酒整條生產線上,還設計了400多個點,來監控生產全過程的微生物狀況,所有基層操作工、管理人員都進行了一個月的純生啤酒微生物知識的密集培訓,每個點都取樣分析,9個月下來,第一批純生啤酒下線。
李惠萍作為華南理工大學生物與工程學院特邀講師分享啤酒行業發展和技術
細節、品控背后彰顯“工匠精神”
走過研發時期,并不意味著難題的消失。有一次,人們發現,明明已經消過毒的水,到用的時候還是會檢測出細菌,但在設計上又找不到漏洞。后來,一個罐子接一個罐子、一條管接一條管地排查下來,發現,問題出在一個儲存凈水的不銹鋼密閉暫儲罐上。按德國的標準,這個罐子每3個月清潔一次就能達到衛生要求,但廣州這樣的環境下,這個頻次不夠,隨凈水進出的空氣都會帶來污染。最終,清洗頻率改到每個月以至每周一次,這才解決了問題。
?
質量控制方面,有的問題就像上面這樣,不一定是關鍵技術上的問題,而是操作細節上的問題。也有的問題,解決起來需要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多的耐心。比如最初生產出來的純生啤酒,泡沫消失得很快,雖然對啤酒的質量、口感影響不大,但從感官上來說是個缺陷。這個問題,李惠萍和她的同事,用了好幾年才找到原因和解決辦法。
原來,泡沫是被一種蛋白酶分解掉的,這種蛋白酶是由釀造時的酵母菌分泌的,不同環境下分泌量不同。若是發酵的過程中對溫度的控制有一點點偏差,這種蛋白酶的分泌就會增加,留在啤酒中,會把泡沫分解掉。后來,泡沫蛋白酶的含量監測也被納入進監測體系。這在更為寬泛的國標、行業標準中是不會涉及的。
“做到現在,我們生產純生啤酒將近20年,在國內的品質控制是處于領先水平的,我們的產品會送到德國檢測,我們在德國也處于領先的水平”,李惠萍說,在這些細節上的掌控、改進,正是一個企業在產品品質上的自我控制與追求。
新產品研發的背后,是持續不斷的質量提升。像近年來推出的雪堡白啤,就是在純生啤酒的基礎上推出來的新品,其口感更新鮮,營養成分更高,工藝水平自然也更高。
5月4日,珠啤南沙廠區化驗室,總工程師李惠萍在跟年輕同事討論啤酒濁度的檢測問題
啤酒品質不僅靠理化指標控制
對于啤酒而言,最終決定品質、口感的,不僅是能量化的各種理化指標,更多的是要靠品酒師來鑒定。珠啤南沙基地的化驗室旁邊,就是一間專業的品酒室,借鑒國外啤酒廠的盲測標準,十幾個隔間排在兩邊,三面封閉,朝向走廊的一面開著一個小窗口,有活動蓋板,專門遞酒用。
李惠萍在工作初期曾出國學習。30多年過去了,但她仍對那段經歷念念不忘。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學習品酒。李惠萍是改革開放后第一屆大學生,學的是微生物工程。1982年畢業后分配到當時的廣州啤酒廠。1984年珠江啤酒廠籌建時,調入了珠啤,很快作為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去比利時向合作方學習、實習。“學到很多,比利時人工作非常嚴謹,技術人員一定要一線做,所有的基礎工作自己都要學會,不能只是指示別人干,在學校進修的時候也是所有的課程都要實操”。
李惠萍是畢業后到了工作崗位上才喝到啤酒。而在比利時實習時,上午、下午都有一次咖啡時間,而工廠中品酒師在下午的咖啡時間都是在喝酒。“他們說,你是釀酒師,什么樣的是好啤酒什么樣的是壞啤酒,得學會分辨。你做出來的啤酒指標再怎么好,如果消費者覺得不好喝,那也是沒用的”。那時,每天一到11點就要去品酒室品酒,每天做出來的成品、發酵液、各個分部送上來的和市場上搜回來的樣品酒,每天最少要品三到四輪的酒。
“不光是顏色、透明度、光澤、泡沫這些,經過練習的品酒師,可以品出四五十種不同的風味、成分,其中很多是現在的檢測手段都測不出或者測不準的”,而這些親身學習、訓練才能得到的技能,只能靠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延續和傳承。
近年來,李惠萍放了更多的精力在人才培養、培訓上。她牽頭成立了啤酒學院,為公司培養更多的技術骨干和質量管理干部,還會送員工去國外學習,“我們每年要選三名骨干到德國進修學習五個半月,考試合格拿到國際釀酒師的證書,聯系德國啤酒廠實習一個月,已經培養了四批十二名,現在正有一批在外面學習”。
學習、創新,是李惠萍30多年一路走來的立身之本,現在,她成了年輕人的鋪路人、引導者,這條創新與傳承之路,和啤酒廠里的麥芽香氣一樣,未曾止歇。